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植物叶绿素的重要性 | 第9-15页 |
1.1.1 叶绿素的合成途径 | 第9-11页 |
1.1.2 叶绿体前体蛋白的转运 | 第11-12页 |
1.1.3 叶绿素含量和衰老的关系 | 第12-13页 |
1.1.4 叶绿素的分解代谢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5 其他基因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玉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人工诱变是发掘玉米叶绿素含量相关基因的有效途径 | 第15-18页 |
1.2.1 玉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是寻找叶绿素含量相关基因的有效途径 | 第15-16页 |
1.2.2 人工诱变是发掘叶绿素含量相关基因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 第16-18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0-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玉米的种植 | 第20页 |
2.2.2 玉米的培养 | 第20页 |
2.2.3 玉米叶绿素的测量 | 第20-21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2.3.1 玉米苗期第一片叶与吐丝期穗位叶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力分析 | 第21-23页 |
2.3.2 玉米第一片叶的叶绿素含量在自然群体中的多样性 | 第23-24页 |
2.3.3 玉米第一片叶叶绿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4-27页 |
2.4 讨论 | 第27-28页 |
2.5 结论 | 第28-29页 |
3 lg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的初步研究 | 第29-5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3.1.2 生化试剂 | 第29页 |
3.1.3 常用实验仪器 | 第29页 |
3.1.4 SSR引物 | 第29-30页 |
3.1.5 基因组重测序 | 第30页 |
3.2 相关溶液配置 | 第30-31页 |
3.2.1 玉米基因组DNA提取所需试剂 | 第30页 |
3.2.2 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溶液 | 第30页 |
3.2.3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所需试剂 | 第30-3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1-41页 |
3.3.1 玉米种植 | 第31页 |
3.3.2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3.3.3 图位克隆 | 第32-33页 |
3.3.4 玉米基因组重测序 | 第33页 |
3.3.5 lg1基因的突变位点验证 | 第33-34页 |
3.3.6 玉米总RNA的提取 | 第34页 |
3.3.7 RT-PCR | 第34-35页 |
3.3.8 3301-lg1载体的构建 | 第35-4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4.1 lg1的表型鉴定与遗传分析 | 第41-42页 |
3.4.2 lg1的图位克隆 | 第42-43页 |
3.4.3 lg1玉米突变体的基因组重测序 | 第43-46页 |
3.4.4 构建CAO基因的系统进化树 | 第46页 |
3.5 讨论 | 第46-50页 |
3.6 结论 | 第50-51页 |
4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5页 |
附录 | 第6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