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典型抽水型水库水质评价及模拟预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4页 |
1.2.1 水质不确定性评价 | 第10-13页 |
1.2.2 水动力模拟研究 | 第13-16页 |
1.2.3 水质模拟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4 水流水质数学模型 | 第18-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水质综合评价及预测方法 | 第25-41页 |
2.1 水质评价方法 | 第25-30页 |
2.1.1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 | 第25-28页 |
2.1.2 ArcGIS空间插值分析 | 第28-30页 |
2.2 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 | 第30-40页 |
2.2.1 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2.2.2 非结构网格生成技术 | 第32-36页 |
2.2.3 方程离散格式 | 第36-39页 |
2.2.4 离散方程的求解 | 第39-40页 |
2.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水库概况及水质分析评价 | 第41-56页 |
3.1 水库区域概况 | 第41-45页 |
3.1.1 区域水文气象概况 | 第41-43页 |
3.1.2 鸭子荡水库概况 | 第43-45页 |
3.2 鸭子荡水库水质状况分析 | 第45-49页 |
3.3 基于灰色关联的水库水质评价 | 第49-50页 |
3.4 基于反距离权重的水库水质空间分布 | 第50-54页 |
3.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水库流场模拟及水动力机制分析 | 第56-83页 |
4.1 库底地形实测分析 | 第56-59页 |
4.1.1 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 | 第56-57页 |
4.1.2 实测断面布设 | 第57-58页 |
4.1.3 断面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4.2 水库地形及网格划分 | 第59-60页 |
4.3 初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4.3.1 鸭子荡水库运行特点 | 第60-61页 |
4.3.2 初边界条件设置 | 第61页 |
4.4 模型验证 | 第61-63页 |
4.4.1 水位验证 | 第61-62页 |
4.4.2 断面平均流速验证 | 第62-63页 |
4.5 典型运行工况下库区流场模拟 | 第63-66页 |
4.5.1 上水时的流场模拟及分析 | 第64-65页 |
4.5.2 不上水时的流场模拟及分析 | 第65-66页 |
4.6 吞吐流对库区流场的影响 | 第66-71页 |
4.7 风生流对库区流场的影响 | 第71-80页 |
4.7.1 2015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 | 第71-73页 |
4.7.2 风向对库区流场的影响 | 第73-76页 |
4.7.3 风速对库区流场的影响 | 第76-80页 |
4.8 鸭子荡水库水动力机制 | 第80-81页 |
4.9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水质对流扩散模拟 | 第83-108页 |
5.1 降解系数的测定 | 第83-84页 |
5.1.1 实验原理 | 第83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83-84页 |
5.1.3 数据分析及处理 | 第84页 |
5.2 初边界条件 | 第84-86页 |
5.2.1 初边界条件 | 第84-85页 |
5.2.2 模型参数的率定 | 第85-86页 |
5.3 水质模拟验证 | 第86-88页 |
5.4 水质对流扩散模拟及分析 | 第88-94页 |
5.4.1 上水时污染物的时空分布 | 第88-92页 |
5.4.2 不上水时污染物时空分布 | 第92-94页 |
5.5 吞吐流对污染物对流扩散的影响 | 第94-99页 |
5.6 风场对污染物对流扩散的影响 | 第99-102页 |
5.7 进水水质对污染物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5.8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抽水型水库水质控制对策 | 第108-111页 |
6.1 鸭子荡水库存在的主要水质问题 | 第108页 |
6.2 水库水质控制对策分析 | 第108-110页 |
6.2.1 工程性对策 | 第108-109页 |
6.2.2 非工程性对策 | 第109-110页 |
6.3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1-115页 |
7.1 结论 | 第111-113页 |
7.2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13-114页 |
7.3 存在不足 | 第114页 |
7.4 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个人简介 | 第123页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