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燃气轮机(燃气透平)论文--构造论文

变几何涡轮端区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变几何涡轮的基本原理及结构第13-15页
    1.3 国内外变几何涡轮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第15-17页
        1.3.1 变几何涡轮技术在船舶燃气轮机领域的应用第15-16页
        1.3.2 变几何涡轮在航空领域应用第16-17页
        1.3.3 变几何涡轮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第17页
    1.4 变几何涡轮的损失构成第17-18页
        1.4.1 传统定几何涡轮损失第17-18页
        1.4.2 变几何涡轮损失第18页
    1.5 涡轮叶尖间隙泄漏流动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6 涡轮叶尖间隙泄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第19-23页
        1.6.1 被动控制法第19-22页
        1.6.2 主动控制法第22-23页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数值方法第25-30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软件介绍第25-26页
        2.2.1 前处理器第25页
        2.2.2 求解器第25-26页
        2.2.3 后处理软件第26页
    2.3 数值模拟方法第26-28页
        2.3.1 控制方程第26-27页
        2.3.2 湍流模型第27-28页
        2.3.3 壁面函数第28页
        2.3.4 边界条件设置第28页
    2.4 数据处理公式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变几何涡轮平面叶栅试验研究第30-55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试验目的第30页
    3.3 试验的相关测量参数第30-33页
        3.3.1 叶栅进出口参数测量第31页
        3.3.2 叶片表面型面压力分布第31-32页
        3.3.3 叶顶间隙压力分布第32-33页
    3.4 试验器件以及相关的测量设备第33-38页
        3.4.1 变几何涡轮平面叶栅介绍第33-34页
        3.4.2 五孔探针测量仪的介绍第34-36页
        3.4.3 变几何涡轮平面叶栅试验气动参数测量系统第36-37页
        3.4.4 试验气源及气源与风洞的选择第37-38页
    3.5 涡轮叶栅试验台原理第38-39页
    3.6 试验方案第39-41页
        3.6.1 安装试验设备第39页
        3.6.2 检查相关试验设备是否正常第39-40页
        3.6.3 打开测量系统、传感器数据柜与启动风机第40页
        3.6.4 测量各参数第40-41页
    3.7 试验数据的整理第41-44页
        3.7.1 叶栅坐标系统第41页
        3.7.2 二次流的公式第41-42页
        3.7.3 数据处理公式第42-43页
        3.7.4 误差分析第43-44页
    3.8 流场的分析第44-54页
        3.8.1 实验条件第44页
        3.8.2 出口截面总压损失系数分布第44-46页
        3.8.3 端壁静压分布第46-49页
        3.8.4 出口总压损失系数径向分布第49-51页
        3.8.5 出口气流角径向分布第51-53页
        3.8.6 涡轮静压系数分布第53-54页
    3.9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变几何涡轮叶栅端区优化结构分析第55-83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湍流模型和网格敏感性的验证第55-59页
        4.2.1 计算模型介绍第55-56页
        4.2.2 计算域网格划分第56-58页
        4.2.3 网格敏感性验证第58页
        4.2.4 边界条件设置第58-59页
    4.3 实验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第59-61页
        4.3.1 叶片静压系数分布第59-60页
        4.3.2 叶片出口总压损失系数分布第60-61页
    4.4 凹槽密封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域网格划分第61-64页
        4.4.1 凹槽密封的计算模型第61-63页
        4.4.2 计算域网格划分第63-64页
        4.4.3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64页
    4.5 凹槽布置密封肋条对涡轮性能影响第64-74页
        4.5.1 泄漏率及总压恢复系数比较第64-65页
        4.5.2 B2B截面静压分布比较第65-66页
        4.5.3 叶片端部叶片表面静压系数分布第66-68页
        4.5.4 端区三维流线图比较第68-70页
        4.5.5 叶片表面极限流线比较第70-72页
        4.5.6 沿轴向不同截面静熵分析第72-73页
        4.5.7 吸力面间隙质量流量图第73-74页
    4.6 涡轮平面叶栅变几何性能研究第74-76页
        4.6.1 涡轮平面叶栅的变几何模型第74-75页
        4.6.2 不同工况下的变几何涡轮参数的变化第75-76页
    4.7 不同工况下的变几何涡轮流场的变化第76-81页
        4.7.1 叶栅转动对叶栅顶部极限流线分布影响第76-77页
        4.7.2 不同叶高总压损失系数分析第77-78页
        4.7.3 沿轴向不同截面熵分布分析第78-80页
        4.7.4 导叶出口气流角沿叶高分布第80-81页
    4.8 本章总结第81-83页
第5章 大子午扩张变几何涡轮端区优化结构分析第83-107页
    5.1 引言第83-84页
    5.2 计算流道模型第84-85页
    5.3 网格模型与边界条件第85-86页
        5.3.1 网格模型第85-86页
        5.3.2 边界条件第86页
    5.4 三种方案涡轮气动参数分析第86-99页
        5.4.1 泄漏量与效率第86-87页
        5.4.2 端部B2B面压力分布第87-90页
        5.4.3 出口截面的熵值分布图第90-91页
        5.4.4 导叶顶部三维泄漏流线第91-92页
        5.4.5 导叶表面静压的分布第92-93页
        5.4.6 导叶出口总压损失系数分布第93-94页
        5.4.7 可转导叶出口气流角第94-95页
        5.4.8 动叶叶顶间隙泄漏量第95-96页
        5.4.9 动叶表面极限流线分布第96-97页
        5.4.10 动叶顶部三维泄漏流线第97-98页
        5.4.11 动叶出口静熵分布第98-99页
    5.5 大子午扩张变几何涡轮叶顶凹槽密封的变几何特性第99页
        5.5.1 计算模型及方案第99页
        5.5.2 计算方案网格数第99页
    5.6 导叶转动对涡轮级流场的影响第99-104页
        5.6.1 动叶50%叶高表面的静压分布第100页
        5.6.2 流场的静压分布第100-102页
        5.6.3 可调导叶出口熵值分布第102-103页
        5.6.4 涡轮中间截面马赫数分布第103-104页
    5.7 变几何特性分析第104-105页
    5.8 本章总结第105-107页
结论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涡轮增压发动机排气噪声预报与降噪技术研究
下一篇:涡轮端壁气膜冷却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