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复使用助推飞行器再入段控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可重复使用助推飞行器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1 美国RBV技术研发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欧洲RBV技术研发应用现状 | 第12页 |
1.2.3 日本RBV技术研发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2.4 国内RBV技术研发应用现状 | 第13页 |
1.3 飞行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非线性动态逆控制 | 第13-14页 |
1.3.2 自抗扰控制 | 第14-16页 |
1.3.3 增益调度控制 | 第16页 |
1.3.4 其他控制方法 | 第16页 |
1.4 飞行控制分配方法综述 | 第16-1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RBV再入段数学模型 | 第20-32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基本假设 | 第20-21页 |
2.3 基本定义 | 第21-24页 |
2.3.1 坐标系定义 | 第21-22页 |
2.3.2 角度定义 | 第22页 |
2.3.3 坐标系转换关系 | 第22-24页 |
2.4 RBV非线性数学模型 | 第24-31页 |
2.4.1 气动力、气动力矩分析 | 第24-26页 |
2.4.2 动力学模型 | 第26-28页 |
2.4.3 运动学模型 | 第28-30页 |
2.4.4 几何关系方程 | 第30页 |
2.4.5 舵机模型 | 第30-31页 |
2.4.6 RCS模型 | 第31页 |
2.4.7 大气模型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稳定半径的增益调度控制方法 | 第32-43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增益调度控制方法 | 第32-33页 |
3.3 调度变量的选取方法 | 第33-35页 |
3.4 稳定半径 | 第35-38页 |
3.5 飞行秒点的选择方法 | 第38-39页 |
3.6 线性控制器设计 | 第39-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RBV再入段控制分配研究 | 第43-56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控制分配问题数学描述 | 第43-44页 |
4.3 控制分配算法概述 | 第44-46页 |
4.3.1 直接控制分配 | 第45页 |
4.3.2 链式递增控制分配 | 第45页 |
4.3.3 广义逆控制分配 | 第45-46页 |
4.3.4 非线性控制分配算法 | 第46页 |
4.4 RBV再入段控制分配 | 第46-55页 |
4.4.1 飞行时段选择 | 第47-49页 |
4.4.2 第一级控制分配设计 | 第49-50页 |
4.4.3 第二级控制分配设计 | 第50-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RBV再入段增益调度控制设计及仿真分析 | 第56-71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基于小扰动法的RBV线性模型 | 第56-61页 |
5.2.1 短周期纵向参数传递函数 | 第57-59页 |
5.2.2 侧向传递函数 | 第59-61页 |
5.3 飞行秒点的选择 | 第61-62页 |
5.4 三通道解耦的线性控制器设计 | 第62-67页 |
5.4.1 俯仰通道 | 第63-64页 |
5.4.2 偏航通道 | 第64-66页 |
5.4.3 滚转通道 | 第66-67页 |
5.5 RBV再入段增益调度控制系统设计 | 第67-68页 |
5.6 RBV非线性仿真 | 第68-69页 |
5.6.1 六自由度模型 | 第68页 |
5.6.2 控制分配模块 | 第68-69页 |
5.6.3 联合仿真模型 | 第69页 |
5.7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