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 湖羊的简介 | 第11页 |
2 毛囊简介 | 第11-12页 |
3 BMP7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3.1 BMP家族 | 第12页 |
3.2 BMP7的分子结构 | 第12-13页 |
3.3 BMP7的表达与功能 | 第13页 |
3.4 BMP在毛囊生长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4 真核生物表达调控的研究 | 第14-18页 |
4.1 启动子的研究 | 第15-17页 |
4.2 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17页 |
4.3 启动子功能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BMP7在不同组织表达及启动子区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0-3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1.1 试验样品 | 第2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2.1 总RNA的提取 | 第21页 |
2.2 RNA的质量检测 | 第21页 |
2.3 RNA的反转录 | 第21-22页 |
2.4 荧光定量PCR | 第22页 |
2.5 湖羊BMP7基因近端启动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2-23页 |
2.5.1 近端启动子克隆 | 第22-23页 |
2.5.2 BMP7近端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3.1 总RNA的质量检测 | 第23-24页 |
3.2 湖羊不同组织中BMP7的表达情况 | 第24页 |
3.3 湖羊BMP7近端启动子区域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31页 |
3.3.1 湖羊BMP7近端启动子区域的克隆 | 第24-25页 |
3.3.2 湖羊BMP7近端启动子区域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31页 |
4 讨论 | 第31-32页 |
4.1 BMP7参与毛囊生长发育 | 第31页 |
4.2 BMP7在湖羊不同组织表达情况 | 第31页 |
4.3 BMP7近端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湖羊BMP7基因近端启动子缺失分析 | 第32-4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32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3-37页 |
2.1 湖羊BMP7基因启动子区系列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33-36页 |
2.1.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3页 |
2.1.2 缺失片段引物设计 | 第33页 |
2.1.3 目的片段PCR扩增及纯化 | 第33-34页 |
2.1.4 切胶回收产物连接pMD-19T载体 | 第34页 |
2.1.5 目的片段载体的转化 | 第34-35页 |
2.1.6 挑菌及菌液PCR | 第35页 |
2.1.7 质粒提取及测序验证 | 第35页 |
2.1.8 目的片段双酶切与切胶回收 | 第35页 |
2.1.9 目的片段与目标载体连接 | 第35-36页 |
2.1.10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6页 |
2.2 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检测系列缺失片段活性 | 第36页 |
2.2.1 293T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第36页 |
2.2.2 瞬时转染 | 第36页 |
2.2.3 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 | 第36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7-39页 |
3.1 湖羊BMP7启动子系列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37-38页 |
3.2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 | 第38页 |
3.3 进一步对BMP7启动子构建缺失载体 | 第38页 |
3.4 第二次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4.1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 | 第39页 |
4.2 启动子的研究 | 第39-40页 |
4.3 BMP7近端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点突变验证与过表达对BMP7基因近端启动子转录调控分析 | 第41-4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41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2.1 转录因子的预测及可能转录因子的筛选 | 第41-42页 |
2.2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点突变载体构建及活性检测 | 第42-43页 |
2.2.1 点突变引物设计 | 第42页 |
2.2.2 PCR扩增和质粒模板消化 | 第42-43页 |
2.2.3 转化宿主细胞、鉴定及提取 | 第43页 |
2.2.4 突变载体细胞转染和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 第43页 |
2.3 过表达EGR1对BMP7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43页 |
2.3.1 EGR1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3页 |
2.3.2 细胞转染和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 第43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3 试验结果 | 第43-46页 |
3.1 湖羊BMP7启动子区转录因子预测 | 第43-44页 |
3.2 BMP7启动子核心区启动子转录因子点突变验证 | 第44-46页 |
3.3 EGR1过表达对BMP7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 | 第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4.1 真核生物转录因子的研究 | 第46-47页 |
4.2 BMP7近端启动子转录结合位点验证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页 |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