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效率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6页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重点难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研究的模型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SBM模型 | 第21-24页 |
2.1.1 数据包络分析概述 | 第21-22页 |
2.1.2 SBM模型结构 | 第22-24页 |
2.2 熵值法 | 第24-25页 |
2.2.1 熵值法的原理 | 第24页 |
2.2.2 熵值法具体过程 | 第24-25页 |
2.3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25-28页 |
2.3.1 VAR模型一般形式 | 第25-26页 |
2.3.2 单位根检验 | 第26页 |
2.3.3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26-27页 |
2.3.4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 第27-28页 |
第3章 江西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现状及测算 | 第28-42页 |
3.1 江西省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现状 | 第28-32页 |
3.1.1 能源结构生产—消费现状 | 第28页 |
3.1.2 江西省能源结构现状 | 第28-31页 |
3.1.3 江西省产业结构现状 | 第31-32页 |
3.2 能源效率的分类 | 第32-33页 |
3.3 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效率的测算 | 第33-37页 |
3.3.1 能源经济效率的测算 | 第33-35页 |
3.3.2 能源环境效率的测算 | 第35-37页 |
3.4 江西省产业结构变迁指标构建及计算 | 第37-42页 |
3.4.1 产业结构变迁 | 第37-38页 |
3.4.2 产业结构变迁指标的构建 | 第38-39页 |
3.4.3 产业结构变迁水平的计算 | 第39-42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 | 第42-50页 |
4.1 模型的相关检验 | 第42-44页 |
4.1.1 平稳性检验 | 第42-43页 |
4.1.2 滞后阶数的确定及协整检验 | 第43-44页 |
4.1.3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4页 |
4.2 VAR模型估计 | 第44-46页 |
4.3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第46-50页 |
第5章 提高能源效率及优化产业结构的相关建议 | 第50-54页 |
5.1 工业行业绿色转型,实现能源效率提高 | 第50-51页 |
5.2 吸取先进技术水平,制定节能减排管理体制 | 第51-52页 |
5.3 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 第52页 |
5.4 建立双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8页 |
6.1 结论 | 第54-5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