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瑞安堡空间形态与防御性功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3 区域内的研究成果 | 第11页 |
1.4 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2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复杂的背景情况 | 第13-18页 |
2.1 自然生态环境 | 第13-14页 |
2.1.1 地理地貌 | 第13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3-14页 |
2.1.3 农业条件 | 第14页 |
2.2 历史文化渊源 | 第14-15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14页 |
2.2.2 社会经济 | 第14页 |
2.2.3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 第14-15页 |
2.2.4 审美艺术特点 | 第15页 |
2.3 民勤及瑞安堡概况 | 第15-18页 |
2.3.1 民勤自然社会概况 | 第15-16页 |
2.3.2 瑞安堡建造背景及使用情况 | 第16-18页 |
3 瑞安堡的建筑空间环境 | 第18-28页 |
3.1 平面布局与空间意境 | 第18-20页 |
3.1.1 平面布局 | 第18-19页 |
3.1.2 立面造型 | 第19页 |
3.1.3 内部空间意境的营造 | 第19-20页 |
3.2 建筑形式 | 第20-25页 |
3.2.1 功能特征 | 第20-21页 |
3.2.2 民居建筑之型制 | 第21-24页 |
3.2.3 建造技术 | 第24-25页 |
3.3 艺术形态分析 | 第25页 |
3.4 功能流线与活动空间分析 | 第25-28页 |
3.4.1 功能流线组织 | 第25-26页 |
3.4.2 空间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4 瑞安堡的防御体系及防御性空间内涵 | 第28-33页 |
4.1 堡寨的防御思想 | 第28-29页 |
4.1.1 堡寨的防御根本 | 第28-29页 |
4.1.2 堡寨内部人员关系 | 第29页 |
4.2 堡寨的防卫机能 | 第29-33页 |
4.2.1 堡寨的精神防御 | 第29-31页 |
4.2.2 堡寨的物质防御 | 第31-33页 |
5 瑞安堡传统堡寨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 第33-40页 |
5.1 瑞安堡传统堡寨民居建筑的发展与挑战 | 第33页 |
5.1.1 瑞安堡传统堡寨民居建筑的发展 | 第33页 |
5.1.2 瑞安堡传统堡寨民居建筑的挑战 | 第33页 |
5.2 瑞安堡传统堡寨民居建筑的保护探索 | 第33-35页 |
5.2.1 建筑保护 | 第33-34页 |
5.2.2 生态延续 | 第34-35页 |
5.2.3 文化传承 | 第35页 |
5.3 瑞安堡传统堡寨建筑的发展策略 | 第35-36页 |
5.3.1 遗址保护策略 | 第35页 |
5.3.2 文化发掘策略 | 第35页 |
5.3.3 旅游发展策略 | 第35-36页 |
5.4 实践应用——瑞安堡周边区域规划设计 | 第36-40页 |
5.4.1 项目概况及调研发现 | 第36-37页 |
5.4.2 相关价值的探索与挖掘 | 第37-38页 |
5.4.3 设计定位与构思 | 第38-39页 |
5.4.4 方案总体设计 | 第39-40页 |
6 结论 | 第40-42页 |
6.1 瑞安堡堡寨民居建筑成就 | 第40-41页 |
6.1.1 瑞安堡堡寨民居空间形态与建筑风格 | 第40页 |
6.1.2 瑞安堡堡寨民居建造技术与艺术形态特点 | 第40-41页 |
6.2 瑞安堡堡寨民居建筑的地域特点 | 第41页 |
6.3 瑞安堡堡寨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