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细菌的CYCLIC-DI-GMP信号分子与两个新受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语第11-13页
1 前言第13-28页
    1.1 C-di-GMP受体类型第14-19页
        1.1.1 PilZ结构域蛋白第14-15页
        1.1.2 退化的GGDEF/EAL结构域蛋白第15-17页
        1.1.3 转录调控因子第17-18页
        1.1.4 核糖开关第18页
        1.1.5 其他受体类型第18-19页
    1.2 分枝杆菌的c-di-GMP系统第19-21页
        1.2.1 分枝杆菌中调控c-di-GMP代谢的酶类第20页
        1.2.2 c-di-GMP调控分枝杆菌的生长、休眠和致病性第20-21页
    1.3 脂质运载蛋白 2 (1ipocalin 2,LCN2)第21-23页
    1.4 莽草酸激酶第23-27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8-53页
    2.1 实验材料第28-30页
        2.1.1 菌株第28-29页
        2.1.2 质粒第29-30页
        2.1.3 实验所用引物第30页
    2.2 实验试剂第30-34页
        2.2.1 抗生素第30-31页
        2.2.2 培养基第31-32页
        2.2.3 基因克隆相关试剂第32页
        2.2.4 蛋白纯化相关试剂第32-33页
        2.2.5 TLC及紫外交联试验相关试剂第33-34页
        2.2.6 其他相关试剂和试剂盒第34页
    2.3 实验方法第34-53页
        2.3.1 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第34-38页
            2.3.1.1 PCR扩增第34-35页
            2.3.1.2 构建重组质粒第35-36页
            2.3.1.3 大肠杆菌化学感受态细胞制备第36页
            2.3.1.4 化学热激转化反应第36-37页
            2.3.1.5 质粒的提取第37-38页
        2.3.2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第38-42页
            2.3.2.1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8页
            2.3.2.2 IPTG诱导蛋白质表达第38页
            2.3.2.3 蛋白质纯化第38-40页
            2.3.2.4 蛋白质检测第40-41页
            2.3.2.5 蛋白质透析第41-42页
            2.3.2.6 抗体制备第42页
        2.3.3 大分子相互作用检测第42-53页
            2.3.3.1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实验第42-46页
            2.3.3.2 薄层层析第46-47页
            2.3.3.3 紫外交联实验第47-48页
            2.3.3.4 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第48-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106页
    3.1 人噬铁蛋白LCN2是c-di-GMP分子的直接受体第53-80页
        3.1.1 SPR实验检测rLCN2蛋白特异性结合c-di-GMP第53-56页
        3.1.2 SPR实验鉴定rLCN2结合c-di-GMP的关键氨基酸第56-57页
        3.1.3 SPR实验检测rLCN2蛋白特异性结合铁载体Fe-Ent/Fe-CMBs第57-63页
        3.1.4 ITC实验检测r LCN2蛋白特异性结合c-di-GMP第63-69页
        3.1.5 ITC热熔变化检测r LCN2蛋白结合c-di-GMP构象变化第69-70页
        3.1.6 ITC实验鉴定r LCN2结合c-di-GMP的关键氨基酸第70-71页
        3.1.7 ITC实验比较c-di-GMP与Fe-Ent/Fe-CMBs竞争性结合rLCN2第71-80页
    3.2 结核分枝杆菌莽草酸激酶AroK是c-di-GMP的直接受体第80-106页
        3.2.1 莽草酸激酶AroK是潜在的c-di-GMP受体第80-82页
        3.2.2 AroK的克隆与表达第82-84页
        3.2.3 AroK能够与c-di-GMP特异性结合第84-92页
            3.2.3.1 紫外交联实验证实AroK能直接结合c-di-GMP第84-86页
            3.2.3.2 竞争性实验证实AroK结合c-di-GMP具有特异性第86-90页
            3.2.3.3 AroK特异性结合c-di-GMP的动力学特征和热力学特征第90-92页
        3.2.4 AroK与c-di-GMP结合的关键氨基酸第92-99页
            3.2.4.1 AroK相关突变体的基因克隆和蛋白纯化第92-96页
            3.2.4.2 紫外交联实验证实AroK与c-di-GMP结合的氨基酸位点第96-98页
            3.2.4.3 ITC检测AroK与c-di-GMP结合的氨基酸位点第98-99页
        3.2.5 影响AroK酶活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第99-103页
        3.2.6 C-di-GMP抑制AroK的酶活性第103-106页
4 总结与讨论第106-113页
    4.1 总结第106页
    4.2 讨论第106-111页
        4.2.1 ITC和SPR两种方法结合研究c-di-GMP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第106-109页
        4.2.2 C-di-GMP和LCN2互作标志着一种全新PAMP/PRR传感机制第109页
        4.2.3 AroK可能是结核分枝杆菌中一个新的c-di-GMP受体分子第109-111页
    4.3 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35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组学的柑橘缺铁及硼胁迫分子响应研究
下一篇:柑橘珠心胚起始相关miRNA挖掘与csi-miR156a调控体细胞胚发生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