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声学工程论文--振动、噪声及其控制论文

声腔结构中频声振耦合建模研究及不确定性影响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中频振动的界定第14-15页
    1.3 中频振动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5-20页
        1.3.1 低频方法的中频延伸第16-17页
        1.3.2 高频方法的中频延伸第17-19页
        1.3.3 混合法第19-20页
    1.4 声振耦合分析中的不确定性第20-25页
        1.4.1 不确定性的主要类型第20-22页
        1.4.2 不确定性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25-26页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第26-29页
第二章 基于混合模型的参数不确定性结构中频振动分析第29-47页
    2.1 概述第29-30页
    2.2 混合FE-SEA方法理论基础第30-35页
        2.2.1 直达场与混响场第30-31页
        2.2.2 FE子系统动力学方程第31-32页
        2.2.3 SEA子系统的能量平衡方程第32-35页
    2.3 混合FE-SEA模型的主要参数第35-38页
        2.3.1 子系统模态密度与模态叠合系数第35-36页
        2.3.2 子系统的内损耗因子第36-37页
        2.3.3 子系统的耦合损耗因子第37-38页
    2.4 参数不确定性对中频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第38-44页
        2.4.1 结构动态特性不确定性对混合模型计算的影响第38-42页
        2.4.2 耦合点不确定性对中频振动的影响分析第42-44页
    2.5 小结第44-47页
第三章 基于实验的不同边界声腔结构损耗因子计算方法第47-59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不同边界声腔结构的损耗因子计算理论基础第48-51页
        3.2.1 研究对象第48-49页
        3.2.2 理论原理第49-51页
    3.3 基于理论计算损耗因子的实验研究第51-57页
        3.3.1 实验模型及方案设计第51-52页
        3.3.2 实验设备及实验过程第52-54页
        3.3.3 实验数据计算与分析第54-57页
    3.4 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基于混合模型带孔隙隔声结构的声传递特性分析第59-77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带孔隙板的隔声性能计算第59-69页
        4.2.1 声传递损失(Sound transmission loss)第59-60页
        4.2.2 单层板声传递损失理论基础第60-63页
        4.2.3 板的隔声性能影响参数第63-65页
        4.2.4 孔隙的声传递损失计算第65-68页
        4.2.5 带孔隙隔声板的声传递损失计算第68-69页
    4.3 基于混合模型的孔隙板声传递特性分析第69-75页
        4.3.1 带孔隙隔声结构的声传递损失计算第69-70页
        4.3.2 带孔隙隔声板的声传递特性分析第70-72页
        4.3.3 不确定性对孔隙板声传递特性的影响分析第72-75页
    4.4 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声-固耦合系统的非参数不确定性建模研究第77-89页
    5.1 概述第77-78页
    5.2 声-固耦合系统的运动方程第78-79页
    5.3 声-固耦合系统的模态分析第79-81页
    5.4 声-固耦合系统的非参数不确定性建模第81-84页
        5.4.1 随机矩阵的概率统计特性第81-82页
        5.4.2 声-固耦合系统的随机矩阵模型第82-83页
        5.4.3 随机响应的收敛性及置信区间分析第83-84页
    5.5 数值算例第84-88页
    5.6 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基于混合方法的工程机械驾驶室中频结构声学预测第89-105页
    6.1 概述第89-90页
    6.2 驾驶室混合FE-SEA模型的建立第90-92页
    6.3 驾驶室混合模型参数的确定第92-96页
        6.3.1 驾驶室混合模型中的参数不确定性第92-93页
        6.3.2 驾驶室混合模型参数的获取第93-96页
    6.4 驾驶室混合模型的吸声处理第96-99页
    6.5 驾驶室混合模型的激励获取第99-100页
    6.6 驾驶室的中频结构声学预测第100-101页
    6.7 基于半无限流场(SIF)的板件声学贡献量分析第101-103页
    6.8 小结第103-105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5-107页
    7.1 论文成果及创新点第105-106页
    7.2 展望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3页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温等离子氧化Hg~0及改性吸附剂脱汞研究
下一篇: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Columns Reinforced with Steel-Basalt FRP Composite Bars and Hybrid Stirr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