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9-10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关于舆情反转的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二、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第三节 研究样本 | 第15-19页 |
一、筛选出20个涉及公共权力的舆情反转事件 | 第15-16页 |
二、正面案例--“赵宇见义勇为案” | 第16-17页 |
三、负面案例--“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 | 第17-19页 |
第一章 20个涉及公共权力的舆情反转事件的特点分析 | 第19-34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内容特点 | 第19-27页 |
一、讨论议题多元:舆情初始议题引发外延议题 | 第19-23页 |
二、舆情反转次数:一次或两次 | 第23-25页 |
三、舆论倒逼真相,舆情得以平息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舆情反转过程的传播主体 | 第27-28页 |
一、舆情反转过程中主要观点的两极化 | 第27页 |
二、舆情反转过程中的澄清主体:传统媒体、政府与公众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舆情反转过程中的媒介特点 | 第28-34页 |
一、舆情反转过程中的多元传播方式与平台 | 第28-29页 |
二、首发平台多元:传统媒体、政府官网与公众(通过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发布消息) | 第29-31页 |
三、舆情反转过程中:媒介提供便捷的对话与删帖技术 | 第31-32页 |
四、媒介的力量:联结公众与世界为公共领域形成提供可能 | 第32-34页 |
第二章 “赵宇见义勇为案”与“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的对比分析 | 第34-52页 |
第一节 正面案例与负面案例的总体传播趋势特点 | 第34-42页 |
一、个性:“赵宇见义勇为案”舆情发展周期较长 | 第34-36页 |
二、共性:舆情发展过程中负面消息居多 | 第36-38页 |
三、个性:表达态度与探讨事实 | 第38-40页 |
四、共性:多家重要媒体参与报道,微博为主要传播渠道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舆情传播的中坚力量--公众分析 | 第42-52页 |
一、涉及34个省市:一线城市与事发地博主参与人数排名靠前 | 第43-46页 |
二、微博传播中个人大V--草根阶层的力量凸显 | 第46-47页 |
三、从微博看传播爆点:多元的意见领袖群体形成多元的观点 | 第47-52页 |
第三章 舆情反转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52-58页 |
第一节 媒介与技术 | 第52-55页 |
一、原因一:网络媒介给舆情反转提供机会 | 第52-53页 |
二、原因二:传统媒体与政府信息发布存在空档期 | 第53页 |
三、原因三:舆情传播中大量同质化的信息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公众的力量源泉:公众与群体的利益 | 第55-58页 |
一、原因一:代入感与对于公平公正的追求 | 第55页 |
二、原因二:公众聚集的力量 | 第55-56页 |
三、原因三:罗宾汉情节让大量信息倾向弱者一方 | 第56-57页 |
四、原因四:消费与理性的博弈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舆情反转事件的影响分析 | 第58-63页 |
第一节 正面影响 | 第58-59页 |
一、公共舆论场中能够容纳广泛的民意表达 | 第58-59页 |
二、公众参与为理性培养提供可能 | 第59页 |
第二节 负面影响 | 第59-63页 |
一、网络媒介可能强化公众的观点与立场,带来非理性行为 | 第59-60页 |
二、片面的事实构建的舆论场导致群体极化 | 第60-61页 |
三、公共性遭到破坏:去中心化与去权威化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92页 |
后记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