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血压异常论文--高血压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录第3-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语第10-11页
综述文献第11-31页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现况第11-19页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1-14页
            1.1 《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第11-12页
            1.2 古医家的认识第12-13页
            1.3 现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理解第13-14页
        2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型第14-15页
            2.1 肝阳上亢证第14页
            2.2 痰湿中阻证第14页
            2.3 气血亏虚证第14页
            2.4 肾精不足证第14-15页
            2.5 瘀血阻窍证第15页
        3 中医药的治疗第15-18页
            3.1 从虚论治第15-16页
            3.2 从痰、火、瘀论治第16-17页
            3.3 从风论治第17页
            3.4 中医外治法第17-18页
        4 总结第18-19页
    综述二 高血压病的西医治疗进展第19-23页
        1 不同降压药物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第19-20页
            1.1 噻嗪类利尿剂第19页
            1.2 β-受体阻滞剂第19-20页
            1.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第20页
            1.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第20页
            1.5 钙拮抗剂(CCB)第20页
            1.6 α-受体阻滞剂第20页
        2 初始药物治疗和药物的联合应用第20-21页
        3 降压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器官的保护作用第21页
        4 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第21-23页
    综述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第23-31页
        1 高血压病因机理的研究第23页
        2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第23-25页
            2.1 对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一氧化氮的影响第23-24页
            2.2 胰岛素抵抗作用第24-25页
        3 西医治疗高血压第25-26页
        4 中医、西医治疗的优势及不足第26页
            4.1 中药降压的优势及不足第26页
            4.2 西药降压的优势及不足第26页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第26-28页
            5.1 与钙拮抗剂合用第26-27页
            5.2 中药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联用第27-28页
            5.3 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第28页
        6 中西医结合防治靶器官损害的研究第28-29页
            6.1 保护肾脏第28-29页
            6.2 心脏保护第2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29-31页
前言第31-32页
临床资料第32-34页
    1 研究对象第32页
    2 分组标准第32页
        2.1 对照组第32页
        2.2 治疗组第32页
    3 高血压诊断标准第32-33页
        3.1 西医诊断标准第32页
        3.2 中医诊断标准第32-33页
    4 纳入标准第33页
    5 排除标准第33页
    6 病例脱落标准第33-34页
研究方法第34-38页
    1 方法第34页
    2 观察指标第34页
    3 计分方法第34-36页
    4 临床效果评定标准第36页
        4.1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第36页
        4.2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第36页
    5 老年高血压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第36-37页
        5.1 脑血管病第36-37页
        5.2 冠心病第37页
        5.3 糖尿病第37页
        5.4 肥胖第37页
        5.5 高脂血症第37页
    6 质量监控第37页
    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第37-38页
结果第38-41页
    1 老年高血压病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的对比第38页
    2 两组治疗前后降压疗效观察第38-39页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第38-39页
        2.2 两组降压效果比较第39页
    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观察第39-40页
        3.1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第39页
        3.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第39-40页
    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第40页
    5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第40-41页
讨论第41-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临床意义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个人简历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治方与通用方名实考
下一篇: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