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1.3.1 国内的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3.2 国外的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21-28页 |
2.1 农业观光园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农业 | 第21页 |
2.1.2 观光 | 第21页 |
2.1.3 观光农业 | 第21页 |
2.1.4 农业观光园 | 第21-22页 |
2.2 地域性景观的概述 | 第22-23页 |
2.2.1 地域 | 第22页 |
2.2.2 景观的地域性 | 第22-23页 |
2.2.3 地域性景观 | 第23页 |
2.2.4 批判的地域主义 | 第23页 |
2.2.5 新地域主义 | 第23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3-25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页 |
2.3.3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2.3.4 农业区位论 | 第26页 |
2.3.5 园林设计基础理论 | 第26-27页 |
2.3.6 环城游憩带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农业观光园的概述 | 第28-41页 |
3.1 农业观光园的特征 | 第28-30页 |
3.1.1 经营内容的多样性 | 第28-29页 |
3.1.2 活动的季节性 | 第29-30页 |
3.1.3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性 | 第30页 |
3.2 农业观光园的分类 | 第30-32页 |
3.2.1 根据主题内容分类 | 第30-31页 |
3.2.2 根据农业的利用层次 | 第31页 |
3.2.3 根据旅游者的活动方式 | 第31页 |
3.2.4 根据经营的模式 | 第31-32页 |
3.3 农业观光园的功能 | 第32-33页 |
3.3.1 科普教育功能 | 第32页 |
3.3.2 生态环保功能 | 第32-33页 |
3.3.3 休闲疗养功能 | 第33页 |
3.4 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的类型 | 第33-37页 |
3.4.1 自然景观 | 第33-35页 |
3.4.2 人文景观 | 第35-36页 |
3.4.3 人工景观 | 第36-37页 |
3.5 农业观光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37-40页 |
3.5.1 自然要素 | 第37-38页 |
3.5.2 文化要素 | 第38-39页 |
3.5.3 人工要素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黑龙江农业观光园的地域性景观设计分析 | 第41-71页 |
4.1 黑龙江地区的地域特征分析 | 第41-45页 |
4.1.1 自然环境 | 第41-42页 |
4.1.2 地域文化 | 第42-44页 |
4.1.3 历史文脉 | 第44-45页 |
4.1.4 经济技术 | 第45页 |
4.1.5 民族风情 | 第45页 |
4.2 黑龙江地区农业观光园的发展现状 | 第45-48页 |
4.2.1 黑龙江农业观光园的现状分析 | 第46页 |
4.2.2 黑龙江农业观光园主要功能分析 | 第46-47页 |
4.2.3 黑龙江农业观光园的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 第47-48页 |
4.3 哈尔滨北大荒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分析 | 第48-56页 |
4.3.1 哈尔滨市北大荒农业观光园现状调研 | 第48-51页 |
4.3.2 哈尔滨市北大荒农业观光园景观构成要素调研分析 | 第51-56页 |
4.4 大庆八井子李江农业采摘园景观设计分析 | 第56-62页 |
4.4.1 大庆八井子李江农业采摘园现状分析 | 第56-58页 |
4.4.2 大庆八井子李江农业采摘园景观构成要素调研分析 | 第58-62页 |
4.5 齐齐哈尔市北大荒鹤城鲜花港景观设计分析 | 第62-66页 |
4.5.1 总体概况 | 第62页 |
4.5.2 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 第62-66页 |
4.6 黑龙江地区农业观光园现存的问题 | 第66-69页 |
4.6.1 自然景观构成要素方面 | 第66-67页 |
4.6.2 人文景观构成要素方面 | 第67-68页 |
4.6.3 人工景观构成要素方面 | 第68-69页 |
4.7 黑龙江地区农业观光园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69-70页 |
4.7.1 主题不明确 | 第69-70页 |
4.7.2 管理不严格 | 第70页 |
4.7.3 分区不细致 | 第70页 |
4.7.4 利用不到位 | 第7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黑龙江农业观光园地域性景观的设计策略 | 第71-82页 |
5.1 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71-72页 |
5.1.1 生态原则 | 第71页 |
5.1.2 经济原则 | 第71页 |
5.1.3 参与原则 | 第71页 |
5.1.4 文化特色原则 | 第71-72页 |
5.1.5 多样性原则 | 第72页 |
5.2 黑龙江农业观光园地域性景观设计表达方法 | 第72-75页 |
5.2.1 自然景观要素的保留与利用 | 第72-73页 |
5.2.2 人文景观要素的再现 | 第73-74页 |
5.2.3 人工景观要素的提炼和夸张 | 第74-75页 |
5.3 黑龙江农业观光园地域性景观设计策略 | 第75-80页 |
5.3.1 自然景观的设计策略 | 第75-77页 |
5.3.2 人文景观的设计策略 | 第77-78页 |
5.3.3 人工景观的设计策略 | 第78-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