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LTE系统介绍 | 第9-10页 |
1.1.1. LTE发展背景与需求 | 第9-10页 |
1.1.2. LTE关键技术 | 第10页 |
1.2 D2D技术介绍 | 第10-11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安排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混合蜂窝与D2D网络下行链路研究 | 第12-23页 |
2.1 LTE系统下行链路研究 | 第12-16页 |
2.1.1 LTE系统帧结构 | 第12-13页 |
2.1.2 LTE下行时隙结构 | 第13-15页 |
2.1.3 LTE下行物理信道与物理信号 | 第15-16页 |
2.2 D2D通信模型研究 | 第16-18页 |
2.2.1 场景介绍 | 第16页 |
2.2.2 D2D数据传输技术 | 第16-17页 |
2.2.3 D2D公共控制传输技术 | 第17-18页 |
2.3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介绍 | 第18-22页 |
2.3.1 DCI格式 | 第19页 |
2.3.2 PDCCH资源分配法则 | 第19-20页 |
2.3.3 PDCCH处理流程 | 第20-21页 |
2.3.4 蜂窝用户和D2D用户PDCCH盲解码的异同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开发环境简介 | 第23-27页 |
3.1 处理器介绍 | 第23-24页 |
3.2 Intel C/C++编译器 | 第24页 |
3.3 VTune分析器 | 第24-25页 |
3.4 多线程性能优化 | 第25页 |
3.5 CPU绑定 | 第25-2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蜂窝用户PDCCH盲检测实现方法 | 第27-43页 |
4.1 蜂窝用户的PDCCH盲检测流程 | 第27页 |
4.2 提取候选集 | 第27-28页 |
4.3 确定DCI格式 | 第28-31页 |
4.3.1 下行资源指示信息格式 | 第28-30页 |
4.3.2 上行资源指示信息格式 | 第30-31页 |
4.4 DCI长度计算 | 第31-36页 |
4.4.1 格式0/1A/3/3A长度计算 | 第31-33页 |
4.4.2 格式1B、1D长度计算 | 第33页 |
4.4.3 格式1的长度计算 | 第33-34页 |
4.4.4 格式1C的长度计算 | 第34-35页 |
4.4.5 格式2的长度计算 | 第35-36页 |
4.4.6 格式2A的长度计算 | 第36页 |
4.5 解信道编码 | 第36-41页 |
4.5.1 解速率匹配 | 第36-39页 |
4.5.2 解卷积编码 | 第39-40页 |
4.5.3 CRC校验 | 第40-41页 |
4.6 仿真结果 | 第41-4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D2D用户PDCCH全盲检测实现方法 | 第43-52页 |
5.1 D2D用户PDCCH全盲检测流程 | 第43-44页 |
5.2 功率检测 | 第44-46页 |
5.3 正确侦测到PDCCH资源位置的盲解码算法 | 第46-50页 |
5.4 不能正确侦测到PDCCH资源位置的盲解码算法研究 | 第50-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基于intelGPP的PDCCH盲检测算法实现与优化 | 第52-65页 |
6.1 蜂窝用户PDCCH盲检测实现 | 第52-55页 |
6.1.1 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52-54页 |
6.1.2 运行时间分析 | 第54-55页 |
6.2 D2D用户PDCCH盲检测实现 | 第55-58页 |
6.2.1 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55-57页 |
6.2.2 运行时间分析 | 第57-58页 |
6.3 D2D用户的PDCCH盲检测链路的并行优化 | 第58-64页 |
6.3.1 单线程实现方式分析 | 第58-59页 |
6.3.2 并行粒度分析 | 第59页 |
6.3.3 并行方案1:按照groupsize划分 | 第59-61页 |
6.3.4 并行方案2:按照数据段划分 | 第61-64页 |
6.4 绑定CPU | 第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5-67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5页 |
7.2 论文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