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29页 |
1.1 作物的光合作用与高产育种 | 第8-15页 |
1.1.1 作物高产育种的生理基础 | 第8页 |
1.1.2 单个叶片的光合作用特性 | 第8-12页 |
1.1.2.1 光抑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8-9页 |
1.1.2.2 光饱和与光合作用 | 第9页 |
1.1.2.3 叶面温度、光呼吸与光合作用 | 第9-10页 |
1.1.2.4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第10页 |
1.1.2.5 光合速率的基因型差异 | 第10-11页 |
1.1.2.6 杂种F_1的光合作用 | 第11-12页 |
1.1.3 群体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 | 第12-14页 |
1.1.3.1 冠层结构和叶片取向 | 第12-13页 |
1.1.3.2 群体叶面积、净同化率与干物质生产 | 第13页 |
1.1.3.3 光合产量的潜力 | 第13-14页 |
1.1.4 作物产量的遗传改良 | 第14-15页 |
1.2 作物先合作用的遗传控制 | 第15-17页 |
1.2.1 叶绿素含量的遗传 | 第15页 |
1.2.2 光合速率的遗传 | 第15-16页 |
1.2.2.1 正反交对杂种F_1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15-16页 |
l.2.2.2 F_2、F_3及回交后代光合速率的遗传分离 | 第16页 |
1.2.3 细胞质叶绿体DNA和细胞核基因组对光合作用的协同调控 | 第16-17页 |
1.3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 第17-23页 |
1.3.1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17-19页 |
1.3.2 分子图谱的构建 | 第19页 |
1.3.3 分子图谱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9-23页 |
1.3.3.1 比较基因组研究 | 第20页 |
1.3.3.2 重要性状基因定位 | 第20页 |
1.3.3.3 基因图位克隆 | 第20-21页 |
1.3.3.4 数量性状QTLs定位 | 第21-22页 |
l.3.3.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2-23页 |
1.4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第23-26页 |
1.4.1 遗传杂合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23-25页 |
l.4.2 QTL效应、上位性对杂种优势的影响 | 第25-26页 |
1.5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 | 第26-27页 |
1.5.1 水稻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 | 第26-27页 |
1.5.2 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基础 | 第2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2.2 田间试验 | 第29页 |
2.3 性状考察 | 第29-30页 |
2.4 亲本多态性检测和群体基因型分析 | 第30-33页 |
2.4.1 DNA提取 | 第30-31页 |
2.4.2 分子标记 | 第31页 |
2.4.3 RFLP分析 | 第31-32页 |
2.4.4 SSR分析 | 第32-33页 |
2.4.5 基因型记载 | 第33页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2.5.1 性状遗传变异 | 第33页 |
2.5.2 分子图谱构建 | 第33页 |
2.5.3 QTL定位和基因效应分析 | 第33-34页 |
2.5.4 上位性检测 | 第34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4-71页 |
3.1 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34-38页 |
3.1.1 杂种优势分析 | 第34-35页 |
3.1.2 遗传力估计 | 第35-36页 |
3.1.3 表型相关 | 第36-38页 |
3.2 群体基因型组成和分子图谱 | 第38-39页 |
3.2.1 群体基因型频率分布 | 第38-39页 |
3.2.2 分子图谱 | 第39页 |
3.3 QTL分析 | 第39-52页 |
3.3.1 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QTLs数目与分布 | 第39-47页 |
3.3.1.1 单标记方差分析 | 第39-43页 |
3.3.1.2 区间作图分析 | 第43-47页 |
3.3.2 植株性状的QTLs数目与分布 | 第47-51页 |
3.3.2.1 单株记分析 | 第47-50页 |
3.3.2.2 区间作图分析 | 第50-51页 |
3.3.3 对叶瘟抗性的QTL定位 | 第51-52页 |
3.3.3.1 单标记分析 | 第51页 |
3.3.3.2 区间作图分析 | 第51-52页 |
3.4 上位性分析 | 第52-71页 |
3.4.1 二位点互作 | 第52-55页 |
3.4.1.1 互作的广泛性 | 第52-53页 |
3.4.1.2 互作的类型 | 第53页 |
3.4.1.3 互作位点组合的类型 | 第53-55页 |
3.4.1.4 上位性效应 | 第55页 |
3.4.1.5 互作的其它特点 | 第55页 |
3.4.2 上位性作用形式 | 第55-68页 |
3.4.2.1 加性×加性互作 | 第55-66页 |
3.4.2.2 加性×显性或显性×加性互作 | 第66-68页 |
3.4.2.3 显性×显性互作 | 第68页 |
3.4.3 上位性对QTL位点效应的影响 | 第68页 |
3.4.4 上位性的多效性 | 第68-71页 |
4. 讨论 | 第71-78页 |
4.1 标记偏分离及其意义 | 第71-72页 |
4.2 上位性效应及其对数量性状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 QTL效应与基因的离散分布 | 第73-74页 |
4.4 QTL和上位性的多效性 | 第74页 |
4.5 QTL与上位性在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 第74-75页 |
4.6 与其它水稻群体的QTL定位比较 | 第75-76页 |
4.7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76-78页 |
5. 参考文献 | 第78-96页 |
英文摘要 | 第96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