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半导体技术论文--发光器件论文

高效非掺杂红色电致发光材料的理论研究与设计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3-24页
    1.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及发展第13-14页
    1.2 电子传输层材料第14页
    1.3 空穴传输材料第14-15页
    1.4 空穴阻挡材料第15-16页
    1.5 发光材料第16-22页
        1.5.1 小分子发光材料第16-18页
        1.5.2 聚合物发光材料第18-20页
        1.5.3 有机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第20-22页
    1.6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24-42页
    2.1 薛定谔方程和闭壳层组态的 HFR 方程第24-26页
    2.2 开壳层组态的 HFR 方程第26-27页
        2.2.1 自旋限制性 HFR 方程第26-27页
        2.2.2 自旋非限制性 HFR 方程(UHFR)第27页
    2.3 Coulomb 相关第27-28页
    2.4 组态相互作用(CI)第28-29页
    2.5 密度泛函理论(Dend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第29-30页
    2.6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第30-32页
    2.7 基组的选择第32-33页
        2.7.1 Slater 函数(STO)和 Gauss 函数(GTO)第32-33页
        2.7.2 赝势方法和赝势轨道函数第33页
    2.8 电荷密度与布居分析第33-35页
        2.8.1 电荷密度第33-34页
        2.8.2 布居分析第34-35页
    2.9 电子激发态理论第35-40页
        2.9.1 光的吸收和发射第35-36页
        2.9.2 Kasha 规则第36-37页
        2.9.3 选择定则第37页
        2.9.4 Franck-Condon 原理第37-38页
        2.9.5 荧光和磷光第38页
        2.9.6 激发态计算的主要方法以及程序第38-40页
    2.10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理论计算过程第40-42页
第3章 一系列二噻吩苯并噻二唑衍生物的电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质的理论研究第42-58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计算方法和理论第43-46页
        3.2.1 方法选择、结构优化和激发性质第43-44页
        3.2.2 辐射寿命第44页
        3.2.3 激子结合能第44-45页
        3.2.4 重组能和载流子传输第45-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56页
        3.3.1 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结构第46-47页
        3.3.2 前线分子轨道第47-50页
        3.3.3 电离势,电子亲和势和电负性第50-54页
        3.3.4 吸收和发射光谱第54-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基于苯并噻二唑和硅芴的一系列红光材料的载流子传输性质及荧光性质第58-74页
    4.1 引言第58-59页
    4.2 计算方法和理论第59-60页
        4.2.1 计算方法第59页
        4.2.2 重组能和载流子传输第59-60页
        4.2.3 激子结合能第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72页
        4.3.1 几何结构和单线基态的前线轨道第60-66页
        4.3.2 电离势和电子亲和势第66-69页
        4.3.3 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第69-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5章 三苯胺或咔唑铱配合物哪个是更有效的磷光材料的理论研究第74-129页
    5.1 引言第74-75页
    5.2 理论背景和计算方法第75-80页
        5.2.1 重组能和载流子传输第75-76页
        5.2.2 PL 量子效率第76-79页
        5.2.3 方法选择第79-8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0-128页
        5.3.1 单重基态,三重激发态和离子态几何结构第80-86页
        5.3.2 前线分子轨道第86-88页
        5.3.3 电离势,电子亲合势,重组能和载流子传输第88-90页
        5.3.4 吸收光谱第90-96页
        5.3.5 磷光特性第96-128页
    5.4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结论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5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0-151页
致谢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分子调控的骨吸收过程及骨细胞内酶活力测试
下一篇:小窝蛋白-1脚手架和膜内区域的结构及与胆固醇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