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缩略语及英文对照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20页 |
1.1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研究 | 第9-13页 |
1.1.1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 | 第9页 |
1.1.2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的分类 | 第9-10页 |
1.1.3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 | 第10页 |
1.1.4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 | 第10-13页 |
1.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种 | 第13-15页 |
1.2.1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种的优势 | 第13页 |
1.2.2 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 | 第13-15页 |
1.3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6页 |
2.1 材料 | 第20-25页 |
2.1.1 供试的水稻材料 | 第20页 |
2.1.2 载体与菌株 | 第20-21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1.5 主要试剂溶液配方 | 第23-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6页 |
2.2.1 花粉育性鉴定 | 第25页 |
2.2.2 温度处理 | 第25-26页 |
2.2.3 DNA微量提取 | 第26页 |
2.2.4 简易DNA抽提 | 第26页 |
2.2.5 多态分子标记PCR扩增 | 第26-27页 |
2.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27页 |
2.2.7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7页 |
2.2.8 HRM检测方法 | 第27-29页 |
2.2.9 分子生物学相关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2.2.9.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2.2.9.2 DNA的连接 | 第29页 |
2.2.9.3 电击转化 | 第29页 |
2.2.9.4 阳性克隆的鉴定与保存 | 第29-30页 |
2.2.9.5 细菌培养质粒的提取 | 第30页 |
2.2.10 CRISPR/Cas9多靶点载体构建 | 第30-33页 |
2.2.11 水稻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3页 |
2.2.12 CRISPR/Cas9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及质粒稳定性鉴定 | 第33-34页 |
2.2.12.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页 |
2.2.12.2 电击法转化农杆菌 | 第33页 |
2.2.12.3 农杆菌转化质粒稳定性的鉴定 | 第33-34页 |
2.2.1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4-35页 |
2.2.14 T0转化植株HPT抗性标记检测 | 第35-36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6-46页 |
3.1 G392S育性转换温度的探究 | 第36-38页 |
3.2 CRISPR/CaS9载体的遗传转化分析 | 第38-42页 |
3.2.1 CRISPR/Cas9载体的构建 | 第38页 |
3.2.2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 | 第38-39页 |
3.2.3 CRISPR/Cas9载体转化G392S鉴定 | 第39-40页 |
3.2.4 CRISPR/Cas9载体转化G392S表型分析 | 第40-42页 |
3.3 Sa座位控制的反温敏不育三基因/四元件的遗传模型 | 第42-43页 |
3.4 籼型反温敏核不育系的培育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50页 |
4.1 Sa座位控制的反温敏不育 | 第46-47页 |
4.2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 | 第47-50页 |
4.2.1 G392S的育性转换温度 | 第47-48页 |
4.2.2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 | 第48-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