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国内外研究 | 第13-14页 |
1.2.2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国内外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18-20页 |
1.5.1 论文创新 | 第18-19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食品供应链 | 第20页 |
2.1.2 企业社会责任 | 第20-21页 |
2.1.3 食品安全监管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第22-27页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博弈论 | 第25页 |
2.2.5 制度经济学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监管现状分析 | 第27-38页 |
3.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3.1.1 我国食品产业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3.1.2 供应链上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3.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第28-31页 |
3.2.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发展演变 | 第28-29页 |
3.2.2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失灵的主要原因 | 第31-32页 |
3.3.1 权责不清导致机会主义的存在 | 第31页 |
3.3.2 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搭便车 | 第31页 |
3.3.3 激励不相容导致的监管缺失 | 第31-32页 |
3.4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 | 第32-36页 |
3.4.1 不同层面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第33-34页 |
3.4.2“三合一”后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 | 第34-35页 |
3.4.3 结果和讨论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利益相关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分析 | 第38-44页 |
4.1 多元利益主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创新 | 第38-40页 |
4.1.1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概念 | 第38-39页 |
4.1.2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责任主体 | 第39-40页 |
4.2.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论指导 | 第40-41页 |
4.2.1 公共治理理论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 第40页 |
4.2.2 产权理论下社会共治主体的作用分析 | 第40-41页 |
4.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共治的现状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分析 | 第44-54页 |
5.1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 第44-47页 |
5.1.1 企业社会责任和食品安全关系分析 | 第44-45页 |
5.1.2 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 第45-46页 |
5.1.3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效率分析 | 第46-47页 |
5.2 基于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食品安全共治模型 | 第47-48页 |
5.3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机制 | 第48-51页 |
5.3.1 食品供应链内部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 第48-49页 |
5.3.2 食品供应链内部企业间的博弈分析 | 第49-50页 |
5.3.3 核心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实现企业参与共治 | 第50-51页 |
5.4 食品供应链外部主体对企业社会责任响应 | 第51-53页 |
5.4.1 政府监管与食品安全共治 | 第51页 |
5.4.2 消费者参与和食品安全共治 | 第51-52页 |
5.4.3 社会第三方力量与食品安全共治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政策建议 | 第54-59页 |
6.1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和社会共治主体的培育 | 第54-56页 |
6.1.1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 | 第54页 |
6.1.2 明确多元共治的责任主体 | 第54-55页 |
6.1.3 培育多元共治的监管力量 | 第55-56页 |
6.2 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需要制度保障 | 第56-57页 |
6.2.1 坚实的法律保障 | 第56页 |
6.2.2 均衡主体的利益诉求 | 第56-57页 |
6.2.3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 第57页 |
6.3 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健全社会参与路径 | 第57-59页 |
6.3.1 食品供应链社会责任治理机制 | 第57-58页 |
6.3.2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 | 第58页 |
6.3.3 广泛开展与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