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3个抗寒苜蓿新品系在甘南高寒地区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评价

项目来源第2-3页
英文缩略表第3-4页
摘要第4-6页
SUMMARY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设计第12-23页
    1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1 概述第12页
        1.2 紫花苜蓿引种、育种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紫花苜蓿抗寒性研究进展第14页
        1.4 苜蓿生产性能、营养价值、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品质、抗寒性构成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的研究第14-16页
        1.5 分子标记技术进展及苜蓿育种上的应用第16-17页
        1.6 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湿润气候区苜蓿育种栽培研究现状第17-19页
    2 本研究的设计第19-23页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页
        2.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2.3 技术路线(图 1-1)第20-23页
第二章 抗寒紫花苜蓿品系的生产性能评价第23-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1.1 试验地概况第23-24页
        1.2 试验材料第24页
        1.3 试验设计第24页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4-26页
        1.5 数据处理和评价方法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41页
        2.1 物候期特征比较第26-27页
        2.2 生产性能指标特征分析第27-39页
        2.3 综合评价第39-41页
    3 讨论第41-42页
    4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抗寒紫花苜蓿品系的越冬能力和寒境生理适应性第43-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1.1 试验地概况第43页
        1.2 试验材料第43页
        1.3 试验设计第43页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3-44页
        1.5 数据处理第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54页
        2.1 越冬特征分析第44-45页
        2.2 寒境抗寒生理指标特征分析第45-53页
        2.3 综合评价第53-54页
    3 讨论第54-55页
    4 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抗寒紫花苜蓿品系的营养价值评价第56-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1.1 试验地概况第56页
        1.2 试验材料第56页
        1.3 试验设计第56页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56-57页
        1.5 统计分析与评价方法第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9页
        2.1 营养品质特征分析第57-65页
        2.2 叶茎比分析第65-66页
        2.3 相对饲喂价值分析第66-67页
        2.4 综合评价第67-69页
    3 讨论第69-70页
    4 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抗寒紫花苜蓿品系氨基酸含量与蛋白质品质分析第71-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1.1 试验地概况第71页
        1.2 试验材料第71页
        1.3 试验设计第71页
        1.4 仪器第71页
        1.5 样品前处理第71-72页
        1.6 仪器条件第72页
        1.7 蛋白质氨基酸分析方法第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80页
        2.1 叶和茎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特征第72-76页
        2.2 叶和茎氨基酸评分第76-79页
        2.3 必需氨基酸指数分析第79-80页
    3 讨论第80-82页
    4 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抗寒紫花苜蓿品系遗传特点分析第84-91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84-85页
        1.1.试验材料第84页
        1.2 DNA提取第84页
        1.3 DNA检测第84-85页
        1.4 引物合成与筛选第85页
        1.5 ISSR扩增与检测第85页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8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5-89页
        2.1 DNA检测结果第85-86页
        2.2 PCR扩增产物多态性第86-88页
        2.3 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第88-89页
        2.4 ISSR聚类分析第89页
    3 讨论第89-90页
    4 小结第90-91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91-98页
    7.1 讨论第91-95页
    7.2 结论第95-98页
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导师简介第107-109页
作者简介第109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天天向上》看认知语境的构建与功能
下一篇:兰银、西南、中原官话动兼方类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