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7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3.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3.1 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0-14页 |
| 3.2 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阿赖耶识及其本体论考察 | 第17-25页 |
| 1.1 阿赖耶识的界说 | 第18-21页 |
| 1.1.1 阿赖耶识 | 第19-20页 |
| 1.1.2 异熟识 | 第20-21页 |
| 1.1.3 一切种识 | 第21页 |
| 1.2 作为相对本体的种子说 | 第21-25页 |
| 1.2.1 种子的含义 | 第22-23页 |
| 1.2.2 种子的起因 | 第23-24页 |
| 1.2.3 种子的特征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阿赖耶识所构成的认识论分析 | 第25-44页 |
| 2.1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 第25-29页 |
| 2.1.1 认识的主体——“能缘” | 第26-28页 |
| 2.1.2 认识的客体——“所缘” | 第28-29页 |
| 2.1.3 主体与客体的交互关系 | 第29页 |
| 2.2 主体认识的结构 | 第29-41页 |
| 2.2.1 主体认识的心理结构——八识说 | 第30-34页 |
| 2.2.1.1 阿赖耶识与前六识 | 第31-32页 |
| 2.2.1.2 阿赖耶识与第七识 | 第32-33页 |
| 2.2.1.3 阿赖耶识与第八识 | 第33-34页 |
| 2.2.2 主体认识的能力结构——四分说 | 第34-39页 |
| 2.2.2.1 见分 | 第35-36页 |
| 2.2.2.2 相分 | 第36-37页 |
| 2.2.2.3 自证分 | 第37-38页 |
| 2.2.2.4 证自证分 | 第38-39页 |
| 2.2.3 主体认识的发生结构——生识说 | 第39-41页 |
| 2.2.3.1 根 | 第39-40页 |
| 2.2.3.2 境 | 第40页 |
| 2.2.3.3 根与境相互作用而生识 | 第40-41页 |
| 2.3 主体认识的思维层次 | 第41-44页 |
| 2.3.1 遍计所执自性 | 第41-42页 |
| 2.3.2 依他起自性 | 第42-43页 |
| 2.3.3 圆成实自性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阿赖耶识所启示的先验方法论 | 第44-48页 |
| 3.1 纯粹观念 | 第45-46页 |
| 3.1.1 阿赖耶识自身是纯粹观念 | 第45-46页 |
| 3.1.2 阿赖耶识是外境等实在经验的先决条件 | 第46页 |
| 3.2 纯粹规定性 | 第46-47页 |
| 3.3 纯粹主体性——阿赖耶识在果地作为“我”具有主体性特征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阿赖耶识所启示的意义 | 第48-51页 |
| 4.1 阿赖耶识对宗教哲学研究的推进 | 第48-49页 |
| 4.2 阿赖耶识与西方哲学的融通性 | 第49-50页 |
| 4.3 阿赖耶识对心理科学研究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