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铣削加工及铣床论文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过程中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说明第13-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页
    1.2 高速铣削加工技术的概述第15-18页
        1.2.1 高速铣削加工的特点第15-17页
        1.2.2 高速铣削加工的发展趋势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3页
        1.3.1 42CrMo高强度钢特点第19页
        1.3.2 切削力第19-20页
        1.3.3 切削温度第20-22页
        1.3.4 数值模拟在高速铣削加工中的应用第22-23页
    1.4 课题来源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第23-25页
        1.4.1 课题来源第23-24页
        1.4.2 主要的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2章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实验与研究方案第27-37页
    2.1 实验系统第27-29页
        2.1.1 工件材料第27页
        2.1.2 刀具第27-28页
        2.1.3 机床第28-29页
    2.2 实验方案与测试分析第29-33页
        2.2.1 铣削力实验第29-31页
        2.2.2 铣削温度实验第31-33页
    2.3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第33-35页
        2.3.1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的铣削力第33-34页
        2.3.2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的铣削温度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中铣削力研究第37-51页
    3.1 42CrMo高强度高速铣削铣削力特征第37-38页
    3.2 铣削参数的影响第38-41页
        3.2.1 进给量的影响第38-39页
        3.2.2 径向切深的影响第39-40页
        3.2.3 轴向切深的影响第40-41页
    3.3 刀具材料的影响第41-43页
    3.4 铣削力分析第43-44页
        3.4.1 PM铣刀铣削力分析第43页
        3.4.2 GM铣刀铣削力分析第43-44页
    3.5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铣削力经验公式第44-47页
        3.5.1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铣削力模型第44-47页
        3.5.2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铣削力经验公式的确定第47页
    3.6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铣削力建模第47-50页
        3.6.1 铣削力经验模型建立第47-49页
        3.6.2 铣削力回归方程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第49-50页
    3.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中铣削温度研究第51-59页
    4.1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铣削温度特征第51-52页
    4.2 铣削参数的影响第52-56页
        4.2.1 铣削速度的影响第52-53页
        4.2.2 轴向切深的影响第53-55页
        4.2.3 进给量的影响第55-56页
    4.3 涂层材料的影响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数值模拟与应用第59-73页
    5.1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加工 2-D建模第59-61页
        5.1.1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加工模型简化第59页
        5.1.2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数值模拟关键技术第59-60页
        5.1.3 高速铣削数值模拟参数设置第60-61页
    5.2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铣削力与铣削温度数值模拟第61-64页
        5.2.1 42CrMo高强度钢高速铣削数值模拟铣削力和铣削温度特征第61-62页
        5.2.2 铣削速度的影响第62-63页
        5.2.3 进给量的影响第63-64页
        5.2.4 涂层材料的影响第64页
    5.3 薄壁件高速铣削数值模拟应用第64-70页
        5.3.1 薄壁件高速铣削过程数值模型的建立第64-65页
        5.3.2 铣削速度的影响第65-67页
        5.3.3 进给量的影响第67-68页
        5.3.4 径向切深的影响第68-69页
        5.3.5 轴向切深的影响第69-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型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模糊稳健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机械润滑材料MAX相氮化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