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双凸极电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双凸极电机转矩脉动抑制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无位置传感器起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1 初始位置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2 低速无位置运行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结构与原理 | 第23-29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本体结构 | 第23-24页 |
2.3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2.4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有限元模型 | 第25-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常用控制策略 | 第29-4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三状态标准角度控制策略 | 第29-33页 |
3.3 三状态提前角度控制策略 | 第33-35页 |
3.4 三相六状态控制策略 | 第35-39页 |
3.5 三相九状态控制策略 | 第39-41页 |
3.6 四种控制策略下转矩特性对比 | 第41-46页 |
3.6.1 平均转矩、转矩脉动 | 第41-42页 |
3.6.2 转矩分解 | 第42-44页 |
3.6.3 负载特性 | 第44-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无位置起动控制技术 | 第47-6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脉冲注入的理论基础 | 第47-50页 |
4.2.1 脉冲注入的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4.2.2 脉冲注入的激励时间与占空比选取 | 第48-50页 |
4.3 初始位置检测技术 | 第50-63页 |
4.3.1 峰值电流响应法及改进算法 | 第50-53页 |
4.3.2 基于峰值电流响应的精确初始定位算法 | 第53-55页 |
4.3.3 基于非导通相端电压的相自感比较法及其改进算法 | 第55-58页 |
4.3.4 基于相自感线性分区模型的精确初始定位算法 | 第58-63页 |
4.4 低速无位置起动控制技术 | 第63-68页 |
4.4.1 基于电压脉冲注入的低速无位置起动算法 | 第63-64页 |
4.4.2 算法改进 | 第64页 |
4.4.3 电枢反应对理想换相位置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4 误差分析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系统软硬件简介及实验分析 | 第69-81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系统软硬件简介 | 第69-73页 |
5.2.1 系统硬件组成 | 第69-70页 |
5.2.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70-73页 |
5.3 实验分析 | 第73-80页 |
5.3.1 角度控制优化实验 | 第73-77页 |
5.3.2 DSEM无位置起动控制实验 | 第77-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1-82页 |
6.2 后期工作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