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2页 |
1.1 生物炭的定义 | 第17-18页 |
1.2 生物炭的制备技术 | 第18-19页 |
1.3 生物炭的性质 | 第19-23页 |
1.4 生物炭的环境修复功能 | 第23-29页 |
1.4.1 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固定 | 第23-27页 |
1.4.2 生物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固定 | 第27-29页 |
1.4.3 生物炭对气体污染物的固定 | 第29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生物炭的制备与表征 | 第32-46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2.1 生物质原材料 | 第32页 |
2.2.2 生物炭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3 生物炭的表征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2.3.1 不同原材料对生物炭性质的影响 | 第34-39页 |
2.3.2 不同制备温度对生物炭性质的影响 | 第39-43页 |
2.3.3 生物炭在环境修复中的潜在应用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的去除 | 第46-68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6页 |
3.2.2 仪器和设备 | 第46-47页 |
3.2.3 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7页 |
3.2.4 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热力学实验 | 第47-48页 |
3.2.5 Visual MINTEQ模型模拟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7页 |
3.3.1 生物炭对单一重金属的吸附动力学结果 | 第49-50页 |
3.3.2 生物炭对单一重金属的吸附效果及机理 | 第50-61页 |
3.3.3 生物炭对复合重金属的吸附效果及机理 | 第61-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生物炭中有机碳和无机组分对Pb固定的贡献机制 | 第68-80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68页 |
4.2.2 仪器和设备 | 第68页 |
4.2.3 有机碳与无机组分的分离 | 第68-70页 |
4.2.4 生物炭各组分对Pb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70页 |
4.2.5 生物炭各组分对Pb的吸附热力学实验 | 第70页 |
4.2.6 Visual MINTEQ模型模拟 | 第70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0-78页 |
4.3.1 生物炭及其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70-72页 |
4.3.2 生物炭及其各组分对Pb的吸附 | 第72-77页 |
4.3.3 生物炭各组分对Pb的吸附的贡献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生物炭对底泥孔隙水中Hg的吸附研究 | 第80-97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80页 |
5.2.2 Hg的吸附热力学实验 | 第80-81页 |
5.2.3 生物炭官能团阻断实验 | 第81页 |
5.2.4 生物炭吸附前后的化学和仪器表征 | 第81-82页 |
5.2.5 生物炭对真实底泥孔隙水中Hg的吸附 | 第8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5页 |
5.3.1 生物炭与活性炭性质的比较 | 第82-85页 |
5.3.2 生物炭和活性炭对模拟孔隙水中Hg的吸附效果 | 第85-86页 |
5.3.3 生物炭和活性炭对Hg的吸附机理研究 | 第86-95页 |
5.3.4 生物炭和活性炭对真实底泥孔隙水中Hg的去除 | 第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生物炭对酸性废气H_2S的催化氧化 | 第97-110页 |
6.1 引言 | 第9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6.2.1 材料与试剂 | 第97页 |
6.2.2 生物炭对H_2S的动态吸附 | 第97-99页 |
6.2.3 生物炭对H_2S的静态吸附 | 第9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8页 |
6.3.1 生物炭对H_2S的动态吸附 | 第99-102页 |
6.3.2 生物炭对H_2S的静态吸附 | 第102-107页 |
6.3.3 生物炭吸附H_2S前后pH的变化 | 第107-108页 |
6.4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7.2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 第111-112页 |
7.3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