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英文提要 | 第4页 |
导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关于人神恋的基本认识 | 第9-15页 |
一 人神恋界定 | 第9页 |
二 人神恋本质 | 第9-12页 |
三 人神恋历程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关于人神恋的研究价值 | 第15-21页 |
一 人神恋所展示的中国文化 | 第15-17页 |
二 阴阳框架下的文化规律 | 第17-19页 |
三 人神恋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9-21页 |
上篇 人神恋的形态特征 | 第21-114页 |
第一章 人神恋发生论 | 第21-33页 |
第一节 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第二节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宗教神灵观念的演化 | 第26-29页 |
第四节 人神恋形态的演变 | 第29-33页 |
第二章 人神恋流变论(上) | 第33-65页 |
第一节 中国人文意识发展历程 | 第33-47页 |
一 先秦人文意识--挑战神的权威,凸现人的意志 | 第33-35页 |
二 秦汉人文意识--摆脱神的统治,确立人的地位 | 第35-37页 |
三 魏晋南北朝人文意识--结束儒家独尊,发现自然人性 | 第37-39页 |
四 隋唐五代人文意识--弘扬自我价值,建立自信人格 | 第39-41页 |
五 宋元人文意识--神意全面削弱,理学逐渐流行 | 第41-43页 |
六 明清人文意识--理学专制衰落,自然人欲泛滥 | 第43-45页 |
七 近代以来人文意识--吸收西方精神,建构现代人文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先秦 古典人神恋时期 | 第47-54页 |
一 先秦人神恋基本形态--零散的片言只语 | 第47-49页 |
二 先秦人神恋主要特征--祭祀娱神,男神式为主体 | 第49-52页 |
附录一 先秦人神恋基本材料 | 第52-54页 |
第三节 秦汉 人神恋过渡时期 | 第54-59页 |
一 秦汉人神恋基本形态--简单的故事片断 | 第54-55页 |
二 秦汉人神恋主要特征--传道说教,女神式逐渐兴起 | 第55-57页 |
附录二 秦汉人神恋基本材料 | 第57-59页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 传统人神恋成熟时期 | 第59-65页 |
一 魏晋南北朝人神恋基本形态--完整的旌异志怪 | 第59-60页 |
二 魏晋南北朝人神恋主要特征--涉情涉性,意在志怪 | 第60-64页 |
附录三 魏晋南北朝人神恋基本篇目 | 第64-65页 |
第三章 人神恋流变论(下) | 第65-98页 |
第一节 隋唐五代 传统人神恋发达时期 | 第65-75页 |
一 隋唐五代人神恋基本形态--娴熟的写意传奇 | 第65-66页 |
二 隋唐五代人神恋主要特征--精雕细刻,意在传情 | 第66-74页 |
附录四 隋唐五代人神恋基本篇目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宋元 传统人神恋异变时期 | 第75-85页 |
一 宋元人神恋基本形态--通俗质实的趋向 | 第75-77页 |
二 宋元人神恋特征特征--重理轻情,说教世俗 | 第77-82页 |
附录五 宋元人神恋基本篇目 | 第82-85页 |
第三节 明清 传统人神恋繁荣时期 | 第85-92页 |
一 明清人神恋基本形态--丰富多样的复兴 | 第85-88页 |
二 明清人神恋主要特征--神意消退,世情泛滥 | 第88-92页 |
第四节 近现代 传统人神恋衰落时期 | 第92-98页 |
一 近现代人神恋基本形态--回归于故事传说 | 第92-94页 |
二 近现代人神恋主要特征--民间性大众性现代性 | 第94-98页 |
第四章 人神恋类型论 | 第98-114页 |
第一节 神仙鬼怪观念简述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人神结合类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人仙结合类 | 第101-104页 |
第四节 人鬼结合类 | 第104-106页 |
第五节 人怪结合类 | 第106-111页 |
第六节 人神恋后代的基本差异 | 第111-114页 |
中篇 人神恋的心理意识 | 第114-167页 |
第五章 人神恋模式选择 | 第114-142页 |
第一节 选择的基本倾向--肯定女神式,拒斥男神式 | 第114-119页 |
第二节 “性梦幻”及其他对人神恋解释的评述 | 第119-123页 |
第三节 性征服--传统人神恋模式成因之讨论 | 第123-136页 |
一 人神恋的本质--以性为中心的人神关系 | 第123-124页 |
二 性与性征服意识 | 第124-126页 |
三 性争夺种种 | 第126-133页 |
一) 女人与性 | 第127-128页 |
二) 动物的性争夺 | 第128-129页 |
三) 人类的性争夺 | 第129-131页 |
四) 性争夺之变形 | 第131-133页 |
四 性征服与模式选择之关系 | 第133-136页 |
第四节 人神恋相关问题简析 | 第136-142页 |
第六章 人神恋分离原则 | 第142-167页 |
第一节 人神分离的基本原则:现形--分离 | 第142-146页 |
第二节 相关解释评述 | 第146-148页 |
第三节 现形原因探讨 | 第148-157页 |
一 现形与识别能力之间的关系 | 第148-152页 |
二 识别能力追求的形态演化 | 第152-155页 |
三 现形、识别与安全之间的联系 | 第155-157页 |
第四节 分离原因探讨 | 第157-167页 |
一 分离与安全需要的关系 | 第157-158页 |
二 因缘、思家等分离形式与安全意识 | 第158-161页 |
三 违禁中的安全意识 | 第161-167页 |
下篇 人神恋的文化意蕴 | 第167-8页 |
第七章 人神恋与文化研究 | 第167-180页 |
第一节 文化内核探讨 | 第167-173页 |
一、 文化内核的来源及形成 | 第167-171页 |
二 文化内核的存在形态 | 第171-173页 |
第二节 人神恋在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 第173-180页 |
第八章 传统人神恋与汉文化 | 第180-198页 |
第一节 传统人神恋的阴性倾向 | 第180-183页 |
第二节 文化的阴阳结构 | 第183-186页 |
第三节 汉文化的阴柔特征 | 第186-198页 |
一 阴阳原型的阴柔性 | 第186-189页 |
二 文明源头的阴柔性 | 第189-190页 |
三 主流思想的阴柔性 | 第190-193页 |
四 文化人格的阴柔性 | 第193-195页 |
五 阳刚之说辨正 | 第195-198页 |
第九章 汉文化历程与展望 | 第198-8页 |
第一节 汉文化发生--母系之源与生存环境 | 第198-200页 |
第二节 汉文化历程--阴性主体与阴阳交替 | 第200-203页 |
第三节 汉文化展望--阴阳互补与阴阳平衡 | 第203-8页 |
附录六 人神恋研究综述(缺) | 第8-209页 |
征引书目 | 第209-217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217-218页 |
后记 | 第218-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