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 民间信仰基础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2. 区域性民间信仰研究 | 第11-12页 |
3. 某个族群或某种民间信仰的专题性研究 | 第12-13页 |
4. 中国民间信仰基本形态研究 | 第13页 |
5. 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6. 郁江流域民间信仰研究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六) 概念阐述与辨析 | 第16-19页 |
1. 民间信仰的含义 | 第16-18页 |
2. 郁江流域的界定 | 第18-19页 |
一、多元并存的民间信仰格局 | 第19-27页 |
(一) 地理环境神 | 第21-22页 |
(二) 个人命运神 | 第22-23页 |
(三) 人口保障神 | 第23-24页 |
(四) 群体守护神 | 第24-25页 |
(五) 综合神 | 第25-27页 |
二、多元共生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 | 第27-34页 |
(一) 明清时期:神灵的多元与民间信仰的鼎盛 | 第27-29页 |
(二) 民国时期:民间信仰走向式微 | 第29-31页 |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信仰的曲折发展 | 第31-34页 |
三、民间多元信仰的和谐共存 | 第34-43页 |
(一) 多神并奉于一庙 | 第34-39页 |
(二) 信众多元信仰 | 第39-41页 |
(三) 各类神灵平等共祭 | 第41-43页 |
四、民间信仰多元共生的影响因素 | 第43-58页 |
(一) 人口的迁移与民族的融合 | 第43-48页 |
1. 避难移民 | 第43-44页 |
2. 经济移民 | 第44-46页 |
3. 政治、军事移民 | 第46-48页 |
(二) 现实的压力与精神的获释 | 第48-53页 |
1. 天灾:自然灾害频发 | 第48-51页 |
2. 人祸:匪患猖獗与战事频繁 | 第51-53页 |
(三) 民间信仰与系统化宗教(道佛)的双向互动 | 第53-56页 |
1. 道教与民间信仰的渊源和共存 | 第55-56页 |
2. 佛教的东来与本土化 | 第56页 |
(四) 小结 | 第56-58页 |
五、民间信仰与社会的互动 | 第58-77页 |
(一) 国家对民间信仰的干预与整合 | 第58-72页 |
1. 各司其职:国有常典,民有常祀 | 第58-61页 |
2. 国家认同与地方神灵正统化:以明清广西浔州府三界神为例 | 第61-67页 |
3. 差异性态度与民间信仰命运 | 第67-72页 |
(二) 民众对民间信仰的维系与构建 | 第72-75页 |
1. 庙宇管理组织的建立 | 第72-73页 |
2. 庙宇经费渠道的确立 | 第73-74页 |
3. 神灵信仰与年节习俗的配合 | 第74-75页 |
(三) 小结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99页 |
附录1:重要碑刻资料 | 第84-94页 |
附录2:图片 | 第94-99页 |
后记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