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贡献 | 第17-18页 |
第2章 企业并购与企业价值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企业并购基本理论 | 第18-19页 |
2.1.1 规模经济理论 | 第18页 |
2.1.2 市场力假说理论 | 第18-19页 |
2.1.3 协同效应理论 | 第19页 |
2.2 企业价值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2.2.1 市场有效性理论 | 第20页 |
2.2.2 马歇尔价值理论 | 第20页 |
2.2.3 费雪财务预算理论 | 第20-21页 |
2.2.4 MM理论 | 第21页 |
2.2.5 托宾Q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剩余收益法与现金流折现法概述 | 第22-31页 |
3.1 剩余收益法与现金流折现法的基本原理及理论内涵 | 第22-23页 |
3.1.1 剩余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概述 | 第22页 |
3.1.2 现金流折现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3.2 剩余收益法与现金流折现法的基本形式及其参数的确定 | 第23-26页 |
3.2.1 剩余收益法的基本形式及其参数的确定 | 第23-24页 |
3.2.2 现金流折现法的基本形式及其参数的确定 | 第24-26页 |
3.3 剩余收益法与现金流折现法的比较 | 第26-28页 |
3.3.1 剩余收益法与现金流折现法的相同点 | 第26页 |
3.3.2 剩余收益法与现金流折现法的不同点 | 第26-28页 |
3.4 对剩余收益法、现金流折现法的评价 | 第28-31页 |
3.4.1 对剩余收益法的评价 | 第28-29页 |
3.4.2 对现金流折现法的评价 | 第29-31页 |
第4章 剩余收益法在申万宏源并购案例中的应用 | 第31-42页 |
4.1 公司及并购背景简介 | 第31-32页 |
4.1.1 公司简介 | 第31-32页 |
4.1.2 并购背景简介 | 第32页 |
4.2 评估时点下的行业分析 | 第32-34页 |
4.2.1 我国证券行业的状况及特点 | 第32-33页 |
4.2.2 证券行业的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4.3 公司财务数据及相关预测 | 第34-38页 |
4.3.1 申银万国财务数据及财务状况分析 | 第34-36页 |
4.3.2 申银万国未来财务数据的预测 | 第36-38页 |
4.4 剩余收益法与现金流贴现法下评估的比较 | 第38-42页 |
4.4.1 剩余收益法的运用及评估结果 | 第38-39页 |
4.4.2 现金流贴现法的运用及评估结果 | 第39-40页 |
4.4.3 二者评估结果差异对比 | 第40页 |
4.4.4 二者评估应用效果对比 | 第40-42页 |
第5章 结论与应用建议 | 第42-44页 |
5.1 结论 | 第42-43页 |
5.2 应用建议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