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7-2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5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5-26页
        1.3.1 研究思路第25页
        1.3.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6-29页
        1.4.1 创新点第26-27页
        1.4.2 不足之处第27-29页
第2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基本理论概述第29-45页
    2.1“微教育”的涵义第29-32页
        2.1.1“微教育”的内涵第29-31页
        2.1.2“微教育”的范畴第31-32页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涵义第32-34页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内涵第32-33页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范畴第33-34页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要素第34-38页
        2.3.1 主体和客体第35-36页
        2.3.2 目标和内容第36-37页
        2.3.3 手段和载体第37-38页
    2.4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8-45页
        2.4.1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第38-41页
        2.4.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第41-42页
        2.4.3 教育技术理论第42-45页
第3章 中外大学“微教育”发展历程追溯第45-57页
    3.1 大学“微教育”的发展历程回溯与现实意义第45-50页
        3.1.1“微教育”的初期应用第45-47页
        3.1.2“微教育”的新发展与现实意义第47-50页
    3.2 国外大学“微教育”的现状及经验借鉴第50-57页
        3.2.1 国外大学微教育发展现状第50-53页
        3.2.2 国外大学“微教育”的经验借鉴第53-57页
第4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第57-77页
    4.1 思想政治传统教育模式的特征第57-63页
        4.1.1 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第58-59页
        4.1.2 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为主要场所第59-60页
        4.1.3 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灌输式为普适性教育第60-63页
    4.2 思想政治传统教育面临的困境第63-69页
        4.2.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度低第63-65页
        4.2.2 灌输式教育模式引发了大学生心理排斥第65-67页
        4.2.3 教育效果难以在课堂教学的模式化中实现第67-69页
    4.3 微教育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第69-77页
        4.3.1 打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定式第69-71页
        4.3.2 超越了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第71-73页
        4.3.3 颠覆了传统教育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第73-77页
第5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现实表现第77-107页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面临的问题第77-93页
        5.1.1 主体和客体的界限:模糊化第77-83页
        5.1.2 目标和内容的定位:娱乐化第83-88页
        5.1.3 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形式化第88-93页
    5.2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因素第93-107页
        5.2.1 技术因素对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影响及制约第93-97页
        5.2.2 文化因素对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第97-102页
        5.2.3 制度因素对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第102-107页
第6章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新模式第107-125页
    6.1 善用“微媒体”,打造“微平台”第107-113页
        6.1.1 善用微媒体第108-110页
        6.1.2 打造微平台第110-113页
    6.2 建设“微队伍”,提升“微权威”第113-117页
        6.2.1 建设微队伍第113-115页
        6.2.2 提升微权威第115-117页
    6.3 推出“微课堂”,加强“微学习”第117-120页
        6.3.1 推出微课堂第117-119页
        6.3.2 加强微学习第119-120页
    6.4 营造“微环境”,促进“微生活”第120-125页
        6.4.1 营造微环境第121-122页
        6.4.2 促进微生活第122-125页
结语第125-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3页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第143-144页
后记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庚款教授席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下一篇:面向多用户的SSD缓存算法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