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概况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及论文选题 | 第15-16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2 项目依托 | 第15-16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22页 |
1.3.1 斑岩型铜矿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2 区域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3 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实验测试方法及本次论文工作量 | 第22-24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实验测试方法 | 第22-23页 |
1.4.3 主要工作量 | 第23-24页 |
1.5 主要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6-35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6-27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7-30页 |
2.2.1 太古宇 | 第27页 |
2.2.2 下元古界 | 第27-29页 |
2.2.3 中元古界 | 第29页 |
2.2.4 上元古界 | 第29页 |
2.2.5 古生界 | 第29页 |
2.2.6 中生界 | 第29页 |
2.2.7 新生界 | 第29-30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30-31页 |
2.3.1 康保-赤峰-开原断裂 | 第30页 |
2.3.2 敦密断裂 | 第30页 |
2.3.3 依兰-舒兰断裂 | 第30页 |
2.3.4 本溪-通化断裂 | 第30页 |
2.3.5 鸭绿江断裂 | 第30-31页 |
2.4 区域侵入岩 | 第31-32页 |
2.4.1 太古宙 | 第31页 |
2.4.2 元古代 | 第31页 |
2.4.3 三叠纪 | 第31-32页 |
2.4.4 侏罗纪 | 第32页 |
2.4.5 白垩纪 | 第32页 |
2.5 区域变质岩 | 第32-34页 |
2.5.1 太古代变质岩 | 第32-33页 |
2.5.2 古元古代变质岩 | 第33页 |
2.5.3 海西期变质岩 | 第33-34页 |
2.6 区域矿产概况 | 第34-35页 |
第3章 区域动力学演化 | 第35-91页 |
3.1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与演化 | 第35-48页 |
3.1.1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陆核的划分 | 第35-36页 |
3.1.2 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的形成 | 第36-48页 |
3.2 元古代“辽吉洋”的构造演化 | 第48-52页 |
3.2.1 辽吉活动带的大地构造属性 | 第48-50页 |
3.2.2“辽吉洋”的构造演化 | 第50-52页 |
3.3 古生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洋构造域的构造演化 | 第52-72页 |
3.3.1 古亚洲洋闭合的位置与时限(~247Ma) | 第52-61页 |
3.3.2 古亚洲洋闭合后伸展作用(247~215Ma) | 第61-72页 |
3.4 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 | 第72-91页 |
3.4.1 早燕山期第一次俯冲高峰(190-170Ma) | 第72-73页 |
3.4.2 燕山晚期第二次俯冲高峰(133-103Ma) | 第73-91页 |
第4章 那尔轰-天合兴地区典型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 第91-159页 |
4.1 常发沟铜矿 | 第91-120页 |
4.1.1 常发沟矿区地质特征 | 第91-94页 |
4.1.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94-105页 |
4.1.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5-113页 |
4.1.4 成矿时代 | 第113-117页 |
4.1.5 矿床成因类型 | 第117页 |
4.1.6 成矿作用研究 | 第117-120页 |
4.2 天合兴铜(钼)矿 | 第120-159页 |
4.2.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120-125页 |
4.2.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25-137页 |
4.2.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137-143页 |
4.2.4 成矿时代 | 第143-149页 |
4.2.5 矿床成因类型 | 第149-150页 |
4.2.6 成矿作用研究 | 第150-159页 |
第5章 那尔轰-天合兴地区含矿斑岩成因 | 第159-190页 |
5.1 样品的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 第159-160页 |
5.2 锆石U-Pb年代学 | 第160-166页 |
5.3 岩石地球化学 | 第166-175页 |
5.3.1 主量元素 | 第166-173页 |
5.3.2 微量元素 | 第173-175页 |
5.4 Sr-Nd同位素 | 第175页 |
5.5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第175-181页 |
5.6 岩石成因 | 第181-190页 |
5.6.1 岩石成因类型 | 第181-184页 |
5.6.2 岩浆源区 | 第184-190页 |
第6章 区域铜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 | 第190-223页 |
6.1 区域成矿条件 | 第190-194页 |
6.1.1 地层条件 | 第190-191页 |
6.1.2 构造条件 | 第191-193页 |
6.1.3 岩浆岩条件 | 第193-194页 |
6.2 区域铜成矿作用研究 | 第194-215页 |
6.2.1 印支晚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 | 第194-200页 |
6.2.2 早燕山期斑岩型-深成岩细网脉型钼(铜)成矿作用 | 第200-208页 |
6.2.3 燕山晚期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 | 第208-215页 |
6.3 区域成矿带划分与成矿规律研究 | 第215-223页 |
6.3.1 区域成矿带划分 | 第215-217页 |
6.3.2 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 第217-223页 |
结论 | 第223-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52-253页 |
致谢 | 第253-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