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述评 | 第16页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3.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1.3.2 普惠金融理论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需求分析 | 第20-28页 |
2.1 农村普惠金融需求主体分析 | 第20-22页 |
2.1.1 低收入农户 | 第20-21页 |
2.1.2 小微企业 | 第21-22页 |
2.2 农村普惠金融需求产品分析 | 第22-24页 |
2.3 基于河北省涉县的案例分析 | 第24-28页 |
2.3.1 被调查农户的分析 | 第25-26页 |
2.3.2 被调查小微企业的分析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供给分析 | 第28-34页 |
3.1 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主体分析 | 第28-29页 |
3.2 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产品和服务方式分析 | 第29-31页 |
3.2.1 农村小额贷款渠道不断拓展 | 第30页 |
3.2.2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产品得到创新 | 第30-31页 |
3.2.3 农村小额保险得到发展 | 第31页 |
3.3 基于宜农贷的案例分析 | 第31-34页 |
第4章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34-38页 |
4.1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硬环境分析 | 第34-35页 |
4.1.1 支付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 第34页 |
4.1.2 信息化建设初显成效 | 第34-35页 |
4.2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软环境分析 | 第35-38页 |
4.2.1 农村信用体系初具规模 | 第35-36页 |
4.2.2 优惠政策陆续出台 | 第36-38页 |
第5章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5.1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5.1.1 农村供需主体信息不对称,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 | 第38-39页 |
5.1.2 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需求者获取成本高 | 第39页 |
5.1.3 支付结算方式落后,产品创新力不足 | 第39-40页 |
5.1.4 法律机制不健全,监管体系不足 | 第40页 |
5.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0-42页 |
5.2.1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 第40-41页 |
5.2.2 农村经济落后,金融服务水平低 | 第41页 |
5.2.3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阻碍作用 | 第41-42页 |
第6章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实践及经验 | 第42-48页 |
6.1 国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 | 第42-45页 |
6.1.1 孟加拉的乡村银行 | 第42-43页 |
6.1.2 巴西的非银行代理机构 | 第43-44页 |
6.1.3 肯尼亚的手机银行 | 第44页 |
6.1.4 俄罗斯的金融扫盲5年计划 | 第44-45页 |
6.2 国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 | 第45-48页 |
6.2.1 建立灵活的贷款与小组监管机制 | 第45-46页 |
6.2.2 创新金融服务供给方式,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第46页 |
6.2.3 结合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 | 第46-47页 |
6.2.4 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改善金融消费环境 | 第47-48页 |
第7章 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 | 第48-53页 |
7.1 提高民众金融素养,推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 第48-49页 |
7.2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第49-50页 |
7.3 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鼓励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 第50-51页 |
7.4 加快发展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 | 第51-52页 |
7.5 完善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差别监管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