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 1.1 引言 | 第10页 |
| 1.2 逆流色谱原理 | 第10-14页 |
| 1.2.1 逆流分布 | 第11页 |
| 1.2.2 CCC起源和发展 | 第11-12页 |
| 1.2.3 CCC机理 | 第12-14页 |
| 1.3 逆流色谱装置 | 第14-25页 |
| 1.3.1 基于HESE的高效CCC进展 | 第14-15页 |
| 1.3.2 基于HDES体系的CCC方案进展 | 第15-16页 |
| 1.3.3 高效CCC的进展 | 第16-19页 |
| 1.3.4 常用的逆流色谱方法及装置 | 第19-25页 |
| 1.4 逆流色谱的普通方法学 | 第25-28页 |
| 1.4.1 两相溶剂系统的选择原则 | 第25-26页 |
| 1.4.2 已知的溶剂系统 | 第26页 |
| 1.4.3 溶剂系统选择方法 | 第26-27页 |
| 1.4.4 样品液制备 | 第27页 |
| 1.4.5 逆流色谱洗脱模式 | 第27页 |
| 1.4.6 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 1.4.7 逆流色谱应用举例 | 第28页 |
|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 第28-29页 |
| 第2章 锥度螺旋线圈柱数学模型分析 | 第29-40页 |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 2.2 传统多层线圈柱力学分析 | 第30-33页 |
| 2.2.1 环状模型数学分析 | 第30-32页 |
| 2.2.2 MathCAD软件分析 | 第32-33页 |
| 2.3 锥度螺旋线圈柱力学分析 | 第33-39页 |
| 2.3.1 阿基米德螺旋力和固液摩擦力 | 第33页 |
| 2.3.2 螺旋状模型数学分析 | 第33-35页 |
| 2.3.3 螺旋柱模型讨论 | 第35-38页 |
| 2.3.4 传统多层线圈柱模型和锥度柱模型的比较 | 第38-39页 |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锥度螺旋线圈柱J型逆流色谱仪的研制 | 第40-46页 |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 3.2 材料和仪器 | 第41页 |
| 3.3 锥度螺旋线圈柱支持件的设计 | 第41-44页 |
| 3.3.1 β值的确定 | 第41页 |
| 3.3.2 柱型尺寸的设计 | 第41页 |
| 3.3.3 锥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 3.3.4 缠绕圈数的计算 | 第42页 |
| 3.3.5 支持件的设计及制造 | 第42-43页 |
| 3.3.6 引入引出管连接设计 | 第43-44页 |
| 3.3.7 锥度螺旋线圈柱行星式运行模式 | 第44页 |
| 3.4 锥度螺旋线圈柱柱容量测定 | 第44-45页 |
| 3.5 锥度螺旋线圈柱头尾端确定 | 第45-46页 |
| 第4章 锥度螺旋线圈柱J型逆流色谱仪在蛋白质分离方面应用 | 第46-62页 |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 4.2 实验 | 第47-50页 |
| 4.2.1 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 4.2.2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 4.2.3 蛋白质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48页 |
| 4.2.4 双水相系统及样品液的配制 | 第48页 |
| 4.2.5 逆流色谱仪操作 | 第48-49页 |
| 4.2.6 固定相保留率及分离度计算 | 第49-50页 |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61页 |
| 4.3.3 双水相系统固定相保留率测定 | 第50-51页 |
| 4.3.4 蛋白质分离实验一 | 第51-55页 |
| 4.3.5 蛋白质分离实验二 | 第55-61页 |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62-64页 |
| 5.1 结论 | 第62页 |
| 5.2 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