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我国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现状 | 第11-12页 |
1.2 我国猪场沼液处理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农业资源化综合利用 | 第12页 |
1.2.2 自然生物净化技术 | 第12-13页 |
1.2.3 生化处理技术 | 第13页 |
1.3 猪场沼液脱氮工艺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3.1 生物脱氮原理 | 第13-14页 |
1.3.2 生物脱氮理论的发展 | 第14-15页 |
1.3.2.1 厌氧氨氧化(ANAMMOX) | 第14页 |
1.3.2.2 短程硝化反硝化 | 第14-15页 |
1.3.2.3 同步硝化反硝化 | 第15页 |
1.3.3 生物脱氮主要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4 猪场沼液生物脱氮工艺 | 第16-20页 |
1.3.4.1 A/O工艺 | 第16-17页 |
1.3.4.2 SBR工艺 | 第17-18页 |
1.3.4.3 组合工艺 | 第18-19页 |
1.3.4.4 其他工艺 | 第19-20页 |
1.3.5 脱氮工艺的选择 | 第20-21页 |
1.4 生物强化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1 生物强化技术 | 第21页 |
1.4.2 生物强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3 硝化反硝化细菌在生物强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5页 |
2.1 材料 | 第23-27页 |
2.1.1 样品 | 第23页 |
2.1.2 菌株 | 第23-24页 |
2.1.3 药品及试剂 | 第24-25页 |
2.1.3.1 NO2~(-)-N定性检测试剂(Griess试剂) | 第24页 |
2.1.3.2 NO3~(-)-N定性检测试剂(二苯胺-硫酸试剂) | 第24页 |
2.1.3.3 TN、TP、COD、NH_4~(+)-N、NO_2~(-)-N、NO_3~(-)-N定量检测试剂 | 第24-25页 |
2.1.4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2 方法 | 第27-28页 |
2.2.1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2.2.2 硝化细菌的活性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2.2.1 氨氧化细菌AOB的硝化活性定性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2.2.2 亚硝酸氧化菌NOB的硝化活性定性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3 原沼液的特性检测与达标评估 | 第28-29页 |
2.3.1 原沼液的采集 | 第28-29页 |
2.3.2 原沼液的指标检测 | 第29页 |
2.4 活性污泥的特性检测 | 第29-30页 |
2.4.1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4.2 硝化速率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2.5 沼液处理中的菌种选择 | 第30-31页 |
2.5.1 去除NH4~(+)-N的菌种选择 | 第30-31页 |
2.5.2 NOB去除NO2~(-)-N | 第31页 |
2.6 单因素优化试验 | 第31-32页 |
2.7 低浓度NH4~(+)-N沼液的去除试验 | 第32-33页 |
2.7.1 菌种的选择 | 第32-33页 |
2.7.2 碳源及碳源添加频率的选择 | 第33页 |
2.8 SBR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2.8.1 SBR模型中好氧时间的确定 | 第33页 |
2.8.2 SBR模型中厌氧时间的确定 | 第33页 |
2.9 SBR模型的运行 | 第33-35页 |
2.9.1 接种微生物的作用效果 | 第34页 |
2.9.2 SBR处理中最佳COD/N的确定 | 第34页 |
2.9.3 外加碳源的促脱氮作用 | 第34页 |
2.9.4 高NH4~(+)-N沼液出水回用稀释进水可行性试验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5页 |
3.1 原沼液与低聚果糖废液的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3.2 沼液处理中菌种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1 去除NH4~(+)-N的菌种选择 | 第36页 |
3.2.2 亚硝酸氧化菌(NOB)对去除NO2~(-)-N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单因素优化试验 | 第37-40页 |
3.3.1 AT7、Y3-2 接种浓度的选择 | 第37-38页 |
3.3.2 DO的选择 | 第38页 |
3.3.3 吸附剂浓度的选择 | 第38-39页 |
3.3.4 p H缓冲剂的选择 | 第39页 |
3.3.5 优化条件下处理周期的确定 | 第39-40页 |
3.4 低浓度NH4~(+)-N沼液的去除试验 | 第40-42页 |
3.4.1 菌种的选择 | 第40-41页 |
3.4.2 外加碳源及补加频率的确定 | 第41-42页 |
3.5 SBR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3.5.1 SBR模型中好氧时间的确定 | 第42页 |
3.5.2 SBR模型中厌氧时间的确定 | 第42-43页 |
3.6 SBR模型的运行 | 第43-55页 |
3.6.1 接种微生物的作用效果 | 第43-44页 |
3.6.2 SBR处理中最佳COD/N的确定 | 第44-45页 |
3.6.3 外加碳源的促脱氮作用 | 第45-51页 |
3.6.3.1 出水NH4~(+)-N浓度的变化 | 第45-46页 |
3.6.3.2 系统硝化速率的变化 | 第46-48页 |
3.6.3.3 出水的NO3~(-)-N和TN浓度的变化 | 第48-49页 |
3.6.3.4 出水COD浓度的变化 | 第49-50页 |
3.6.3.5 出水TP浓度的变化 | 第50-51页 |
3.6.4 高NH4~(+)-N猪场沼液出水回用稀释进水的可行性 | 第51-55页 |
3.6.4.1 进出水NH4~(+)-N浓度的变化 | 第51-52页 |
3.6.4.2 进出水TN浓度及出水NO3~(-)-N浓度的变化 | 第52-53页 |
3.6.4.3 进出水COD浓度的变化 | 第53-54页 |
3.6.4.4 进出水TP浓度的变化 | 第54-55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5-59页 |
4.1 菌种的选择 | 第55页 |
4.2 COD/N及碳源种类对SBR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生物强化对SBR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高NH4~(+)-N沼液出水稀释进水对SBR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7页 |
4.5 技术应用前景及意义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