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及治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简介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1.2.3 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地方政府债务 | 第16页 |
2.1.2 债务治理 | 第16页 |
2.1.3 地方融资平台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2.1 公共产品和财政分权理论 | 第17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3 权利制约理论 | 第18页 |
2.2.4 代际公平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第19-28页 |
3.1 总体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第19-23页 |
3.1.1 债务规模 | 第19-20页 |
3.1.2 债务产生发展情况 | 第20页 |
3.1.3 债务规模分年度变化情况 | 第20-21页 |
3.1.4 债务资金来源 | 第21-22页 |
3.1.5 偿债情况 | 第22-23页 |
3.2 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第23-28页 |
3.2.1 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结构 | 第23-27页 |
3.2.2 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的成效分析 | 第27-28页 |
第4章 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28-39页 |
4.1 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2页 |
4.1.1 债务规模大 | 第28-29页 |
4.1.2 债务增速快 | 第29-30页 |
4.1.3 偿债压力大 | 第30页 |
4.1.4 资金来源以信贷和高成本BT为主 | 第30-31页 |
4.1.5 后续融资来源存在缺口 | 第31-32页 |
4.2 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 第32-33页 |
4.2.1 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风险 | 第32页 |
4.2.2 地方政府信用风险 | 第32-33页 |
4.2.3 地方经济风险 | 第33页 |
4.3 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 | 第33-39页 |
4.3.1 财政体制因素 | 第33-34页 |
4.3.2 行政体制因素 | 第34-36页 |
4.3.3 宏观经济因素 | 第36-37页 |
4.3.4 管理机制因素 | 第37-39页 |
第5章 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建议 | 第39-49页 |
5.1 财政体制改革 | 第39-41页 |
5.1.1 强化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划分 | 第39-40页 |
5.1.2 健全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 第40页 |
5.1.3 完善地方税体系 | 第40-41页 |
5.2 行政体制改革 | 第41-42页 |
5.2.1 转换职能,建立服务性政府 | 第41页 |
5.2.2 精简机构、节约财政开支 | 第41-42页 |
5.2.3 科学选拔干部,鼓励债务治理 | 第42页 |
5.3 发展贵州经济,培育地方财源 | 第42-43页 |
5.3.1 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 第42页 |
5.3.2 加大公路、铁路建设力度,破解交通瓶颈 | 第42-43页 |
5.3.3 跨越地域限制,发展大数据经济 | 第43页 |
5.4 建立规范的借债机制 | 第43-46页 |
5.4.1 完善法律细则,加强债务管理 | 第43-44页 |
5.4.2 完善相关政策,推进PPP模式 | 第44-45页 |
5.4.3 BT模式融资成本过高,需彻底叫停 | 第45-46页 |
5.5 加强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5.5.1 建立追溯问责制 | 第46页 |
5.5.2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第46-47页 |
5.5.3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 第47页 |
5.6 建立科学有效的偿还机制 | 第47-49页 |
5.6.1 制定严格的偿债准备金制度 | 第47页 |
5.6.2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