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市蚬岗镇八卦村传统聚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课题的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传统聚落建筑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7页 |
·研究对象概念的明晰与研究层面的界定 | 第15-16页 |
·聚落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建筑形态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传统聚落研究层面的界定 | 第16-21页 |
·建筑层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村落层面的研究 | 第18-19页 |
·文化区层面的研究 | 第19-21页 |
·国内外传统聚落建筑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国内的乡土建筑研究 | 第21-23页 |
·国外的乡土建筑研究 | 第23-24页 |
·国内民居与聚落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八卦村传统聚落历史与现状 | 第27-40页 |
·八卦村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 | 第27-30页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7-28页 |
·历史和得名的由来 | 第28-30页 |
·八卦村人文历史与民俗风情 | 第30-32页 |
·宗教文化——信道崇儒,三教共融 | 第30页 |
·八卦村——肇庆第一家八卦布局 | 第30-31页 |
·儒、释、道三教共融互生 | 第31-32页 |
·崇文重教、耕读为本 | 第32-38页 |
·宗族文化——崇宗敬祖 | 第34-38页 |
·抗日战争时的历史小故事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八卦村聚落空间构成特色及肌理剖析 | 第40-61页 |
·八卦村的选址 | 第40-44页 |
·八卦村的选址理论 | 第40-42页 |
·自然生态因素对选址影响 | 第42-43页 |
·社会因素对选址影响 | 第43-44页 |
·八卦村的规划布局 | 第44-48页 |
·规划布局的理念 | 第44-45页 |
·宗理制度对布局的影响 | 第45-46页 |
·商业经济对八卦村的布局影响 | 第46-47页 |
·规划布局的特征 | 第47-48页 |
·用水系统 | 第48-51页 |
·排水和防水设施 | 第49-50页 |
·水井 | 第50-51页 |
·八卦村的空间肌理剖析 | 第51-60页 |
·“点“肌理的剖析——聚落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 第51-53页 |
·李氏祠堂——宗族文化的标志 | 第53-56页 |
·“线”肌理的剖析——聚落的街道系统 | 第56-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八卦村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分析 | 第61-96页 |
·住宅 | 第61-68页 |
·肇庆高要地区住宅建筑发展简述 | 第61-63页 |
·平面布局 | 第63-66页 |
·立面特征 | 第66-67页 |
·剖面 | 第67-68页 |
·书房 | 第68-71页 |
·书房建筑 | 第70-71页 |
·祠堂 | 第71-78页 |
·高要地区祠堂的主要类型及规模 | 第73-74页 |
·清高要广府系祠堂平面布局 | 第74-75页 |
·头门 | 第75-76页 |
·中堂 | 第76-77页 |
·后堂 | 第77-78页 |
·八卦村传统民居细部特征分析 | 第78-84页 |
·八卦村民居的构成元素 | 第78-81页 |
·布局型制 | 第81-83页 |
·八卦村民居布局特点 | 第83-84页 |
·八卦村传统民居的外形特征和建筑结构分析 | 第84-90页 |
·外形特征 | 第84-89页 |
·建筑结构分析 | 第89-90页 |
·八卦村传统民居的细部特征分析 | 第90-94页 |
·木雕 | 第91-92页 |
·灰塑 | 第92-93页 |
·石雕 | 第93-94页 |
·墀头 | 第94页 |
·辟邪饰物 | 第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6-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