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基于本体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构建与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第13-19页
        1.2.1 地铁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2.2 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1.2.3 前兆信息的相关研究第16页
        1.2.4 本体技术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1.2.5 知识库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1.2.6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18-19页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19-21页
        1.3.1 研究目标第19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3.3 研究内容框架第19-21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1-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页
        1.4.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1.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基于WBS的地铁施工活动分析第23-32页
    2.1 工作分解结构(WBS)方法第23-24页
        2.1.1 工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概述第23页
        2.1.2 工作分解结构(WBS)方法应用第23-24页
    2.2 地铁施工WBS分解第24-26页
        2.2.1 地铁施工WBS一级分解第24-25页
        2.2.2 地铁施工WBS二级分解第25-26页
    2.3 基于WBS地铁盾构掘进法施工分解第26-31页
        2.3.1 地铁盾构掘进法施工概述第26-28页
        2.3.2 地铁盾构法施工WBS分解第28-29页
        2.3.3 地铁盾构掘进法施工活动可监测信息分析第29-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前兆信息体系构建第32-47页
    3.1 前兆信息理论研究第32-33页
        3.1.1 前兆信息的概念第32页
        3.1.2 前兆信息在安全风险中的应用第32-33页
    3.2 前兆信息分析第33-37页
        3.2.1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事件的分类第33-34页
        3.2.2 事故致因理论第34-36页
        3.2.3 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原因分析第36-37页
    3.3 前兆信息体系构建第37-46页
        3.3.1 人员相关的前兆信息分析第37-41页
        3.3.2 机(材料/设备)相关的前兆信息分析第41-43页
        3.3.3 环境相关的前兆信息分析第43-45页
        3.3.4 典型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前兆信息分析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本体知识库构建第47-70页
    4.1 本体的相关研究第47-54页
        4.1.1 本体的内涵第47-48页
        4.1.2 本体的分类第48-49页
        4.1.3 本体描述语言和建模工具第49-51页
        4.1.4 本体构建的方法与步骤第51-54页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第54-68页
        4.2.1 目标与需求第54-56页
        4.2.2 知识表示第56-57页
        4.2.3 类和类的结构关系定义第57-59页
        4.2.4 对象型属性定义第59-60页
        4.2.5 数据型属性定义第60-63页
        4.2.6 实例创建第63-68页
    4.3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应用分析第70-86页
    5.1 本体知识库的可视化与查询第70-71页
        5.1.1 知识库的可视化第70-71页
        5.1.2 知识库的查询第71页
    5.2 基于本体的规则构建第71-79页
        5.2.1 规则语言(SWRL)概述第72-74页
        5.2.2 规则语言(SWRL)构建第74-79页
    5.3 推理引擎(Jess)推理第79-84页
        5.3.1 推理引擎(Jess)概述第79-81页
        5.3.2 推理引擎(Jess)应用第81-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第86-87页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6页
作者简介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力资本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城镇居民住房需求收入弹性模型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