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3-2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4-16页 |
1.1.1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16页 |
1.1.2 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 | 第16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思路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1.4.2 研究的计划 | 第22-23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5-26页 |
第2章 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综述 | 第26-59页 |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 第26-29页 |
2.2 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综述 | 第29-50页 |
2.2.1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 第30-34页 |
2.2.2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 第34-40页 |
2.2.3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 第40-45页 |
2.2.4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 | 第45-50页 |
2.3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 第50-56页 |
2.3.1 小学数学 | 第51-54页 |
2.3.2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 第54-56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56-57页 |
2.5 小结 | 第57-59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59-7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3.2 研究区域简介 | 第59-60页 |
3.3 研究设计 | 第60-62页 |
3.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60-61页 |
3.3.2 研究工具的说明 | 第61-62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62-64页 |
3.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64-69页 |
3.5.1 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64-65页 |
3.5.2 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 第65-69页 |
3.6 研究的伦理 | 第69-70页 |
3.7 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调查研究 | 第71-91页 |
4.1 调查目的 | 第71页 |
4.2 调查过程 | 第71-73页 |
4.3 昆明市骨干教师专业成长问卷分析 | 第73-89页 |
4.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第73-76页 |
4.3.2 昆明市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分析 | 第76-89页 |
4.4 调查结论 | 第89-90页 |
4.5 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 | 第91-167页 |
5.1 导言 | 第91页 |
5.2 在不懈探索的路上感受人生的幸福 | 第91-114页 |
5.3 一个美丽的错误 | 第114-125页 |
5.4 模仿·学习·磨砺·成长 | 第125-134页 |
5.5 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践行者 | 第134-148页 |
5.6 我希望躺在向日葵上 | 第148-158页 |
5.7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第158-166页 |
5.8 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讨论 | 第167-192页 |
6.1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 第167-184页 |
6.1.1 基于不同教学设计反映的教师专业成长 | 第168-175页 |
6.1.2 基于问题链意识的课堂沟通反映的教师专业成长 | 第175-184页 |
6.2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讨论 | 第184-189页 |
6.2.1 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性 | 第184-187页 |
6.2.2 教师专业成长的共性 | 第187-189页 |
6.3 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 第189-190页 |
6.4 小结 | 第190-192页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第192-198页 |
7.1 研究的结论 | 第192-195页 |
7.2 对研究的反思 | 第195-196页 |
7.3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196-197页 |
7.4 结束语 | 第197-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1页 |
附录 | 第201-218页 |
附录A:昆明市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问卷调查 | 第201-203页 |
附录B:教师专业成长访谈提纲 | 第203-204页 |
附录C:N老师专业成长叙事 | 第204-2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218-219页 |
致谢 | 第219-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