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调查报道的模式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三、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调查报道与王克勤 | 第16-23页 |
第一节 调查报道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平民记者”王克勤 | 第17-20页 |
第三节 王克勤做调查报道 | 第20-22页 |
一、艰辛 | 第20-21页 |
二、坚持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王克勤调查报道的选题模式 | 第23-34页 |
第一节 题材来源 | 第23-27页 |
一、群众举报 | 第23-25页 |
二、公开报道 | 第25-26页 |
三、同行提供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选题特征 | 第27-32页 |
一、公共性强,关注底层 | 第27-30页 |
二、注重重要性,选题大胆尖锐 | 第30-32页 |
三、不可忽视的时效性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王克勤调查报道的调查模式 | 第34-52页 |
第一节 无现场不新闻 | 第34-42页 |
一、明察 | 第34-38页 |
(一)采访提纲的确定 | 第34-36页 |
(二)不断的质疑和求证 | 第36-37页 |
(三)立意为公,存心至诚 | 第37-38页 |
二、暗访 | 第38-42页 |
(一)暗访的必要性 | 第38-40页 |
(二)暗访的危险性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广采博纳平衡话语权 | 第42-47页 |
一、捡垃圾原则的运用 | 第42-44页 |
二、话语权的平衡 | 第44-45页 |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 | 第45-47页 |
(一)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 | 第45-46页 |
(二)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 | 第46页 |
(三)与社会各方进行互动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调查中的自我保护 | 第47-50页 |
一、坚持合法的调查程序 | 第47-49页 |
二、融洽采访气氛 | 第49页 |
三、证据的保存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王克勤调查报道的写作模式 | 第52-68页 |
第一节 报道的结构 | 第52-58页 |
一、以新闻的内在逻辑为序 | 第52-53页 |
二、以报道各方为序 | 第53-55页 |
三、以新闻发展的时间为序 | 第55-56页 |
四、以悬念为序 | 第56-57页 |
五、多种结构层次叠加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报道的风格 | 第58-64页 |
一、大量数据和直接引语的运用 | 第58-60页 |
二、冷静之笔记录事实 | 第60-61页 |
三、细节的描写与刻画 | 第61-63页 |
四、用集束式方法做报道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写作的风险规避 | 第64-67页 |
一、准确的语言 | 第64-66页 |
二、严密的证据链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