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3 当前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7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8-19页 |
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9-2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2.1.1 土地征收范围的界定 | 第19页 |
2.1.2 耕地非农化 | 第19页 |
2.1.3 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 | 第19-20页 |
2.1.4 联盟利益分配机制 | 第20-21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1-25页 |
2.2.1 产权理论 | 第21-22页 |
2.2.2 风险理论 | 第22页 |
2.2.3 博弈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地租理论 | 第23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5-27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6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6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26-27页 |
4 研究区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测算及分配方法 | 第27-35页 |
4.1 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测算 | 第27-32页 |
4.1.1 耕地资源价值构成分析 | 第27-29页 |
4.1.2 耕地资源价值测算 | 第29-32页 |
4.1.3 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量化 | 第32页 |
4.2 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分配 | 第32-35页 |
4.2.1 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主体 | 第32-33页 |
4.2.2 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前提假设 | 第33-34页 |
4.2.3 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5 研究区耕地非农化各权利主体风险评估 | 第35-43页 |
5.1 耕地非农化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35页 |
5.2 耕地非农化投资主体投资额及风险的构成 | 第35-37页 |
5.2.1 投资主体的投资额构成 | 第35页 |
5.2.2 风险构成及确定依据 | 第35-37页 |
5.3 耕地非农化各权利主体风险系数的确定 | 第37-43页 |
5.3.1 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 | 第37-40页 |
5.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权利主体风险系数 | 第40-43页 |
6 研究区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 第43-48页 |
6.1 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构建原则 | 第43页 |
6.2 建立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 第43-46页 |
6.2.1 新分配格局设想 | 第43-45页 |
6.2.2 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设计方案 | 第45-46页 |
6.3 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实施的配套措施 | 第46-48页 |
6.3.1 建立专业化土地估价及风险评估组织 | 第46页 |
6.3.2 实行多元化的补偿安置措施 | 第46-47页 |
6.3.3 监测与评估失地农民安置效果 | 第47页 |
6.3.4 地方财政结构转型 | 第47-48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7.1 结论 | 第48页 |
7.2 讨论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