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人参皂苷AD-2异构体拆分及优效晶型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异构体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1 人参皂苷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第16页
        1.2.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在异构体分离中的应用第16页
        1.2.3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在天然产物分离制备中的应用第16-17页
    1.3 药物多晶型研究现状第17-23页
        1.3.1 药物多晶型对药物质量的影响第18-19页
            1.3.1.1 晶型对药物稳定性、溶解度的影响第18-19页
            1.3.1.2 晶型对药物生物利用度及药效的影响第19页
        1.3.2 药物多晶型研究方法第19-23页
            1.3.2.1 X-衍射法第20-21页
            1.3.2.2 红外光谱第21-22页
            1.3.2.3 热分析法第22-23页
            1.3.2.4 显微镜法第23页
    1.4 立题依据第23-24页
第二章 AD-2差向异构体拆分第24-38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6页
        2.2.1 间隔连续进样法分离制备AD-2异构体第24-25页
            2.2.1.1 制备色谱条件第24-25页
            2.2.1.2 分析色谱条件第25页
            2.2.1.3 流动相的配制第25页
            2.2.1.4 不同浓度AD-2配制第25页
            2.2.1.5 最佳制备条件的筛选方法第25页
        2.2.2 离线制备法制备分离AD-2差向异构体第25-26页
            2.2.2.1 制备色谱条件第25-26页
            2.2.2.2 分析色谱条件第26页
            2.2.2.3 流动相的配制第26页
            2.2.2.4 试样的配制第26页
            2.2.2.5 最佳制备条件的筛选方法第26页
    2.3 实验结果第26-36页
        2.3.1 间隔连续进样法条件摸索结果第26-30页
            2.3.1.1 不同流动相组成及进样量对分离情况的影响第26-29页
            2.3.1.2 样品的制备第29-30页
        2.3.2 离线制备法条件摸索结果第30-36页
            2.3.2.1 不同流动相下不同进样量制备效率的影响第30-35页
            2.3.2.2 异构体的制备第35-36页
    2.4 分析与讨论第36-37页
    2.5 结论第37-38页
第三章 AD-2晶型研究第38-45页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40页
        3.2.1 AD-2晶型制备第38-39页
            3.2.1.1 晶型Ⅰ的制备第38页
            3.2.1.2 不定型态的制备第38-39页
            3.2.1.3 结晶Ⅰ及不定型态经过HPLC检测其纯度第39页
        3.2.2 晶型Ⅰ表征研究第39-40页
            3.2.2.1 粉末X射线衍射(PXRD)第39页
            3.2.2.2 红外光谱分析(IR)第39页
            3.2.2.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第39-40页
            3.2.2.4 扫描电镜法(SEM)第40页
    3.3 实验结果第40-43页
        3.3.1 晶体制备结果第40页
        3.3.2 晶型Ⅰ表征鉴定结果第40-43页
            3.3.2.1 粉末X射线衍射数据分析第40-41页
            3.2.2.2 红外吸收光谱解析第41-42页
            3.3.2.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数据解析第42页
            3.3.2.4 电镜扫描谱图解析第42-43页
    3.4 分析与讨论第43-44页
    3.5 结论第44-45页
第四章 AD-2多晶型药效学评价第45-58页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5-46页
    4.2 实验方法第46-50页
        4.2.1 动物饲养及分组第46页
        4.2.2 模型建立及给药处理第46-47页
        4.2.3 药物配制第47页
        4.2.4 样品采集第47页
        4.2.5 肝脏组织切片第47-48页
        4.2.6 血清中AST、ALT含量检测第48页
        4.2.7 H&E染色第48-49页
        4.2.8 Masson三色染色第49页
        4.2.9 统计学处理第49页
        4.2.10 指标检测及方法第49-50页
            4.2.10.1 一般情况观察第49页
            4.2.10.2 皮毛,尾巴评分标准第49-50页
            4.2.10.3 肝脏损伤程度评价第50页
    4.3 实验结果第50-56页
        4.3.1 一般状态观察第50-51页
        4.3.2 肝脏观察第51-52页
        4.3.3 肝脏系数比较第52-53页
        4.3.4 血清中AST、 ALT含量第53页
        4.3.5 H&E染色第53-54页
        4.3.6 Masson染色第54-55页
        4.3.7 Metavir评分第55-56页
    4.4 讨论分析第56-57页
    4.5 结论第57-58页
论文总结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的汉字教学内容研究
下一篇:货币政策、成长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