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1.1.2 政策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1.4.3 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住房保障与保障性住房 | 第20-22页 |
2.1.1 住房保障的内涵 | 第20页 |
2.1.2 保障性住房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3 保障性住房的类型 | 第21-22页 |
2.2 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 | 第22-24页 |
2.2.1 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2 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的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2.3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3.1 公平分配理论 | 第24-25页 |
2.3.2 住房过滤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7-39页 |
3.1 对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的宏观分析 | 第27-30页 |
3.1.1 政策效力层级低,体系不健全 | 第27-28页 |
3.1.2 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 | 第28页 |
3.1.3 保障范围界定有偏差,与政策目标不符 | 第28-30页 |
3.2 对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的微观分析 | 第30-39页 |
3.2.1 准入期的政策分析 | 第30-34页 |
3.2.2 使用期的政策分析 | 第34-35页 |
3.2.3 退出期的政策分析 | 第35-39页 |
第4章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39-45页 |
4.1 几个典型国家和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第39-44页 |
4.1.1 欧洲的公共住房政策 | 第39-40页 |
4.1.2 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40-41页 |
4.1.3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 第41-42页 |
4.1.4 日本的公营住宅制度 | 第42-43页 |
4.1.5 香港的公营房屋制度 | 第43-44页 |
4.2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44-45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的建议 | 第45-53页 |
5.1 政策规范层面的完善 | 第45-47页 |
5.1.1 建立配套法律法规 | 第45-46页 |
5.1.2 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 第46页 |
5.1.3 合理界定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 | 第46-47页 |
5.2 准入和动态监管政策的完善 | 第47-51页 |
5.2.1 实现准入条件的梯次衔接 | 第47-48页 |
5.2.2 建立配套体系,提高审核和监管的准确度 | 第48-50页 |
5.2.3 推行以综合评分制为基础的轮候机制 | 第50-51页 |
5.3 退出政策的完善 | 第51-53页 |
5.3.1 构建退出的奖惩机制 | 第51页 |
5.3.2 合理设置退出方式,确保退出的公平性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