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5页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民事诉讼亲历性概述 | 第16-23页 |
2.1 民事诉讼亲历性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1 亲历性 | 第16页 |
2.1.2 民事诉讼亲历性 | 第16-17页 |
2.2 民事诉讼亲历性的要素 | 第17-21页 |
2.2.1 主体要素 | 第17-18页 |
2.2.2 对象要素 | 第18-20页 |
2.2.3 时空要素 | 第20页 |
2.2.4 方式要素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民事诉讼亲历性的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3.1 法理基础 | 第23-26页 |
3.1.1 程序公正 | 第23-24页 |
3.1.2 程序效益 | 第24-25页 |
3.1.3 既判力 | 第25-26页 |
3.2 心理学基础 | 第26-27页 |
3.3 认识论基础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我国民事诉讼亲历性的立法现状 | 第29-38页 |
4.1 我国民事诉讼亲历性立法 | 第29-30页 |
4.1.1 关于当事人亲历性的规定 | 第29页 |
4.1.2 关于其他诉讼参与人亲历性的规定 | 第29-30页 |
4.1.3 关于法庭审理亲历性的规定 | 第30页 |
4.2 我国民事诉讼亲历性立法现状评析 | 第30-36页 |
4.2.1 当事人亲历性的立法评析 | 第31-33页 |
4.2.2 证人亲历性的立法评析 | 第33-35页 |
4.2.3 法庭审理亲历性的立法评析 | 第35-3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5章 我国民事诉讼亲历性制度的运行现状 | 第38-46页 |
5.1 当事人亲历性:当事人到庭陈述缺位 | 第38-39页 |
5.2 证人亲历性:证人出庭作证未保证 | 第39-40页 |
5.3 法官亲历性:审与判分离 | 第40-43页 |
5.3.1 案件签批与请示制度 | 第40-41页 |
5.3.2 审委会制度 | 第41-42页 |
5.3.3 员额制下的审判分离 | 第42页 |
5.3.4 集中审理制度缺失 | 第42-43页 |
5.4 审判活动亲历性:微信审判 | 第43-45页 |
5.4.1 微信审判简介 | 第43页 |
5.4.2 亲历性评析 | 第43-4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6章 我国民事诉讼亲历性的制度完善 | 第46-54页 |
6.1 当事人亲历性的制度完善 | 第46-47页 |
6.1.1 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当事人到庭如实陈述的义务 | 第46-47页 |
6.1.2 对当事人拒不到庭、拒不陈述及虚假陈述进行制裁 | 第47页 |
6.2 证人亲历性的制度完善 | 第47-50页 |
6.2.1 强化证人出庭作证义务 | 第48页 |
6.2.2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机制 | 第48-49页 |
6.2.3 健全证人作伪证的处罚措施 | 第49页 |
6.2.4 建立证人正当拒绝作证权 | 第49-50页 |
6.3 法官亲历性的制度完善 | 第50-54页 |
6.3.1 废除案件签批与请示制度 | 第50页 |
6.3.2 改革审委会制度 | 第50-51页 |
6.3.3 员额制下的审判合一 | 第51页 |
6.3.4 集中审理制度的完善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