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讼亲历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16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国内研究第13-15页
        1.2.2 国外研究第15页
    1.3 主要创新点第15-16页
第2章 民事诉讼亲历性概述第16-23页
    2.1 民事诉讼亲历性的内涵第16-17页
        2.1.1 亲历性第16页
        2.1.2 民事诉讼亲历性第16-17页
    2.2 民事诉讼亲历性的要素第17-21页
        2.2.1 主体要素第17-18页
        2.2.2 对象要素第18-20页
        2.2.3 时空要素第20页
        2.2.4 方式要素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3页
第3章 民事诉讼亲历性的理论基础第23-29页
    3.1 法理基础第23-26页
        3.1.1 程序公正第23-24页
        3.1.2 程序效益第24-25页
        3.1.3 既判力第25-26页
    3.2 心理学基础第26-27页
    3.3 认识论基础第27-28页
    3.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4章 我国民事诉讼亲历性的立法现状第29-38页
    4.1 我国民事诉讼亲历性立法第29-30页
        4.1.1 关于当事人亲历性的规定第29页
        4.1.2 关于其他诉讼参与人亲历性的规定第29-30页
        4.1.3 关于法庭审理亲历性的规定第30页
    4.2 我国民事诉讼亲历性立法现状评析第30-36页
        4.2.1 当事人亲历性的立法评析第31-33页
        4.2.2 证人亲历性的立法评析第33-35页
        4.2.3 法庭审理亲历性的立法评析第35-36页
    4.3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5章 我国民事诉讼亲历性制度的运行现状第38-46页
    5.1 当事人亲历性:当事人到庭陈述缺位第38-39页
    5.2 证人亲历性:证人出庭作证未保证第39-40页
    5.3 法官亲历性:审与判分离第40-43页
        5.3.1 案件签批与请示制度第40-41页
        5.3.2 审委会制度第41-42页
        5.3.3 员额制下的审判分离第42页
        5.3.4 集中审理制度缺失第42-43页
    5.4 审判活动亲历性:微信审判第43-45页
        5.4.1 微信审判简介第43页
        5.4.2 亲历性评析第43-45页
    5.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6章 我国民事诉讼亲历性的制度完善第46-54页
    6.1 当事人亲历性的制度完善第46-47页
        6.1.1 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当事人到庭如实陈述的义务第46-47页
        6.1.2 对当事人拒不到庭、拒不陈述及虚假陈述进行制裁第47页
    6.2 证人亲历性的制度完善第47-50页
        6.2.1 强化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第48页
        6.2.2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机制第48-49页
        6.2.3 健全证人作伪证的处罚措施第49页
        6.2.4 建立证人正当拒绝作证权第49-50页
    6.3 法官亲历性的制度完善第50-54页
        6.3.1 废除案件签批与请示制度第50页
        6.3.2 改革审委会制度第50-51页
        6.3.3 员额制下的审判合一第51页
        6.3.4 集中审理制度的完善第51-54页
结语第54-55页
致谢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构建和谐社会中章丘市城管执法问题研究
下一篇:加快土地流转对策研究--以济宁市金乡县鸡黍镇土地流转工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