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背景 | 第16页 |
1.2 核壳乳液聚合 | 第16-18页 |
1.2.1 核壳结构乳胶粒子聚合机理 | 第16-17页 |
1.2.2 核壳结构乳胶粒子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3 近红外光谱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近红外光谱简介 | 第18-19页 |
1.3.2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光谱预处理方法 | 第19页 |
1.3.3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 | 第19-21页 |
1.3.4 近红外光谱在聚合物表征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28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3 实验反应设计概要 | 第25-28页 |
第三章 聚合物乳液样本性质的基础数据解析 | 第28-42页 |
3.1 基础数据分析 | 第28-35页 |
3.1.1 透射电镜 | 第28-29页 |
3.1.2 乳液粒径的测定 | 第29-30页 |
3.1.3 多频温度调制差热分析(TOPEM-DSC) | 第30-31页 |
3.1.4 瞬时残余单体含量的测量 | 第31-33页 |
3.1.5 聚合物共聚组成的测量 | 第33-35页 |
3.2 近红外光谱解析 | 第35-42页 |
3.2.1 光谱区间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2 光谱预处理方法及效果 | 第36-37页 |
3.2.3 聚合物乳液近红外光谱的谱带归属 | 第37-42页 |
第四章 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42-66页 |
4.1 近红外光谱预测乳胶粒子尺寸的校正模型 | 第42-45页 |
4.1.1 实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 第42页 |
4.1.2 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光谱区间的选择对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3 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4.2 近红外光谱预测核壳结构乳胶粒子各相组分厚度的校正模型 | 第45-50页 |
4.2.1 实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 第45-47页 |
4.2.2 光谱预处理方法对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3 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4.3 近红外光谱预测核壳结构乳胶粒子各相组分含量的校正模型 | 第50-55页 |
4.3.1 实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 第50-52页 |
4.3.2 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光谱区间的选择对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影响 | 第52页 |
4.3.3 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4.4 乳液中残余单体含量校正模型 | 第55-59页 |
4.4.1 实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 第55-57页 |
4.4.2 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光谱区间的选择对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影响 | 第57页 |
4.4.3 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4.5 近红外光谱预测乳胶粒子共聚组成的校正模型 | 第59-62页 |
4.5.1 实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 第59-60页 |
4.5.2 光谱预处理方法对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3 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6 近红外光谱预测乳液固含量的校正模型 | 第62-65页 |
4.6.1 实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 第62-63页 |
4.6.2 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光谱区间的选择对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影响 | 第63-64页 |
4.6.3 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核壳乳液聚合过程在线监测 | 第66-72页 |
5.1 在线测量核壳结构乳胶粒子中相分离变化 | 第66-69页 |
5.1.1 实验内容 | 第66页 |
5.1.2 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5.2 在线检测残余单体含量 | 第69-71页 |
5.2.1 实验内容 | 第69-70页 |
5.2.2 实验结果 | 第70-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