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雅绿洲人居环境适宜性时空演变分析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人居环境的概念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3 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4-34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3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2.1.2 行政区划 | 第25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2.1.4 气候特征 | 第26-28页 |
2.1.5 水文特征 | 第28-29页 |
2.1.6 土壤植被 | 第29-30页 |
2.2 社会概况 | 第30-31页 |
2.3 经济概况 | 第31页 |
2.4 生态环境现状 | 第31-34页 |
2.4.1 土地沙漠化 | 第32页 |
2.4.2 土地盐渍化 | 第32-33页 |
2.4.3 水土流失现状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6页 |
3.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4-35页 |
3.2 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指标数据层的提取与分析 | 第36-67页 |
4.1 地形起伏度数据层的计算与分析 | 第36-39页 |
4.1.1 地形起伏度函数模型的构建 | 第36-37页 |
4.1.2 地形起伏度提取的方法步骤 | 第37-38页 |
4.1.3 地形起伏度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4.2 地被指数数据层的提取与分析 | 第39-55页 |
4.2.1 地被指数模型的构建 | 第40页 |
4.2.2 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 | 第40-42页 |
4.2.3 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提取 | 第42-43页 |
4.2.4 地被指数数据层的计算 | 第43-44页 |
4.2.5 土地条件评价结果分析 | 第44-55页 |
4.3 气候数据层的提取与分析 | 第55-58页 |
4.3.1 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第55-57页 |
4.3.2 降水、气温数据层的提取与分析 | 第57-58页 |
4.4 距集市距离数据层的提取与分析 | 第58-59页 |
4.5 距水源距离数据层的提取与分析 | 第59-62页 |
4.6 GDP数据层的提取与分析 | 第62-67页 |
第五章 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67-88页 |
5.1 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67-68页 |
5.2 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68页 |
5.3 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8-71页 |
5.4 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值计算及等级划分 | 第71-74页 |
5.5 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74-83页 |
5.5.1 人居环境适宜性时空演变分析 | 第77-80页 |
5.5.2 人居环境适宜性动态演变分析 | 第80-82页 |
5.5.3 人居环境适宜性与人口分布状况分析 | 第82-83页 |
5.6 克里雅绿洲人居环境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分析 | 第83-86页 |
5.7 克里雅绿洲人居环境优化建议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8-9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