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5页 |
1.1 前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2.1 催化剂载体的作用和性能要求 | 第15-16页 |
2.1.1 提供有效表面和适宜的孔结构 | 第15页 |
2.1.2 提高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 第15页 |
2.1.3 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 第15页 |
2.1.4 提供活性中心 | 第15-16页 |
2.1.5 增加催化剂的抗毒性能 | 第16页 |
2.1.6 原料易得,制备方便 | 第16页 |
2.2 载体的成型方法 | 第16-18页 |
2.2.1 压缩成型法 | 第16-17页 |
2.2.2 挤出成型法 | 第17页 |
2.2.3 转动造粒法 | 第17-18页 |
2.3 ZrO_2-Al_2O_3复合载体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2.3.1 浸渍沉淀法 | 第18页 |
2.3.2 醇盐溶胶-凝胶法 | 第18页 |
2.3.3 共沉淀法 | 第18-19页 |
2.4 复合载体表面酸性的研究及催化应用 | 第19-31页 |
2.4.1 复合载体的应用 | 第19-25页 |
2.4.2 表面酸性表征手段 | 第25-28页 |
2.4.2.1 红外光谱法 | 第25-26页 |
2.4.2.2 吸附指示剂滴定法 | 第26-27页 |
2.4.2.3 吸附微量热法 | 第27-28页 |
2.4.3 催化剂表面酸性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1-40页 |
3.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3.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4页 |
3.2.1 ZrO_2-Al_2O_3复合载体的制备 | 第32-34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4页 |
3.3 分析方法 | 第34-40页 |
3.3.1 ZrO_2-Al_2O_3复合载体的表征 | 第34-35页 |
3.3.1.1 透射电镜(TEM)表征 | 第34页 |
3.3.1.2 吡啶吸附红外(FT-IR)表征 | 第34-35页 |
3.3.1.3 强度的测定 | 第35页 |
3.3.1.4 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35页 |
3.3.1.5 吸水率的测定 | 第35页 |
3.3.1.6 堆比重的测定 | 第35页 |
3.3.2 催化剂的评价 | 第35-40页 |
3.3.2.1 催化剂的装填和活化 | 第35-36页 |
3.3.2.2 气象数据的测定 | 第36-38页 |
3.3.2.3 原料的选择 | 第38-40页 |
第四章 ZrO_2-Al_2O_3复合载体表面酸性的研究 | 第40-53页 |
4.1 前言 | 第40-41页 |
4.2 比表面积(BET)表征 | 第41页 |
4.3 透射电镜(TEM)表征 | 第41-43页 |
4.3.1 活化前后催化剂的对比 | 第42-43页 |
4.4 FT-IR表征 | 第43-52页 |
4.4.1 FT-IR表征原理 | 第43页 |
4.4.2 装置图 | 第43-45页 |
4.4.3 操作流程 | 第45页 |
4.4.4 脱附时间的确定 | 第45-46页 |
4.4.5 表征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4.4.5.1 ZrO_2-Al_2O_3复合载体表面酸种类 | 第46-48页 |
4.4.5.2 ZrO_2-Al_2O_3复合载体表面酸强度分布 | 第48-50页 |
4.4.5.3 ZrO_2-Al_2O_3复合载体表面酸浓度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制备条件对ZrO_2-Al_2O_3复合载体性能的影响 | 第53-65页 |
5.1 前言 | 第53页 |
5.2 制备条件的影响 | 第53-64页 |
5.2.1 原料配比的影响 | 第53-56页 |
5.2.2 粘结剂种类对复合载体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5.2.3 粘结剂浓度对复合载体性能的影响 | 第58页 |
5.2.4 煅烧温度对复合载体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5 捏合时间对复合载体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5.2.6 挤条速度对复合载体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ZrO_2-Al_2O_3复合载体在双丙酮醇脱水加氢制备甲基异丁基醇中的应用 | 第65-74页 |
6.1 前言 | 第65-66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6.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6-69页 |
6.2.2 进料质量空速的影响 | 第69页 |
6.2.3 催化剂表面酸性的影响 | 第69-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7页 |
7.1 总结 | 第74-75页 |
7.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