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以煤补农”政策的背景 | 第15-20页 |
1.1 “以煤补农”的必要性 | 第15-17页 |
1.1.1 资源型县域转型的必然动力 | 第15-16页 |
1.1.2 完善能源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 第16页 |
1.1.3 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16页 |
1.1.4 实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 第16-17页 |
1.2 “以煤补农”的现实需要 | 第17-20页 |
1.2.1 产业结构不平衡 | 第18页 |
1.2.2 财富分配不均匀 | 第18-19页 |
1.2.3 粗放型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 | 第19页 |
1.2.4 村矿村企关系的不稳定性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乡宁县“以煤补农”政策实施 | 第20-31页 |
2.1 “以煤补农”政策的概述 | 第20-21页 |
2.2 “以煤补农”的政策的机构设置 | 第21-22页 |
2.2.1 设立领导小组 | 第21页 |
2.2.2 设立执行组 | 第21页 |
2.2.3 设立绩效评估举措 | 第21-22页 |
2.3 “以煤补农”政策的运作过程 | 第22-27页 |
2.3.1 政府的探索与规划 | 第22-24页 |
2.3.2 煤企以高标准高质量实践 | 第24-26页 |
2.3.3 舆论推动 | 第26-27页 |
2.4 “以煤补农”政策的运作效果 | 第27-31页 |
2.4.1 产业结构实现新的突破 | 第28-29页 |
2.4.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 | 第29-30页 |
2.4.3 农民自身素质和观念的提高实现突破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乡宁县“以煤补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3.1 “以煤补农”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1.1 没有统一的规划机制 | 第31页 |
3.1.2 规范实施存在诸多不合理 | 第31-32页 |
3.1.3 缺乏“以煤补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 第32页 |
3.1.4 缺乏政策的引导 | 第32-33页 |
3.1.5 缺乏主体意识 | 第33页 |
3.2 影响“以煤补农”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3.2.1 经济分配制度的不完善 | 第34页 |
3.2.2 投入与收益的理解误差 | 第34页 |
3.2.3 人治和法治的相互作用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以煤补农”的对策及资源型县域农村发展道路 | 第36-43页 |
4.1 资源型县域农村的宏观调控 | 第36-40页 |
4.1.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36页 |
4.1.2 调整产业结构 | 第36-38页 |
4.1.3 建立开放性县域经济体制 | 第38页 |
4.1.4 统筹城乡发展 | 第38页 |
4.1.5 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38-40页 |
4.2 资源型县域农村的具体实施 | 第40-43页 |
4.2.1 完善法律法规 | 第40页 |
4.2.2 完善农业配套措施 | 第40-41页 |
4.2.3 建立长效机制 | 第41-42页 |
4.2.4 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8-49页 |
承诺书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