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第二章 内燃机车与PLC原理分析 | 第17-26页 |
2.1 内燃机车基本结构与控制原理 | 第17-22页 |
2.1.1 柴油机的启动原理 | 第17-18页 |
2.1.2 柴油机的调速原理 | 第18-19页 |
2.1.3 柴油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原理 | 第19页 |
2.1.4 液力传动箱自动控制原理 | 第19-20页 |
2.1.5 空气制动机原理 | 第20-21页 |
2.1.6 电器控制系统原理 | 第21-22页 |
2.2 PLC技术原理 | 第22-25页 |
2.2.1 PLC的分类与特点 | 第22-23页 |
2.2.2 PLC的基本结构 | 第23-24页 |
2.2.3 PLC的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内燃机车PLC升级改造总体方案 | 第26-38页 |
3.1 内燃机车PLC升级改造具体顺序 | 第26页 |
3.2 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PLC的初步选型 | 第26页 |
3.3 内燃机车板卡式单片机系统分析及改造 | 第26-32页 |
3.3.1 电源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第27-28页 |
3.3.2 电子保护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第28-29页 |
3.3.3 自动换挡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第29页 |
3.3.4 接口电路与里程表电路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第29-30页 |
3.3.5 单片机控制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第30-31页 |
3.3.6 功率驱动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第31-32页 |
3.4 内燃机车新增功能分析 | 第32-36页 |
3.4.1 柴油机启动检测保护功能分析 | 第32-34页 |
3.4.2 柴油机调速简化改造分析 | 第34页 |
3.4.3 人机交互性功能分析 | 第34-35页 |
3.4.4 制动系统的安全保护 | 第35页 |
3.4.5 双机重联功能分析 | 第35-36页 |
3.4.6 机车紧急制动时动力自动切断功能分析 | 第36页 |
3.5 PLC电器控制系统设计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内燃机车PLC升级改造的硬件设计 | 第38-48页 |
4.1 PLC的I/O点数确定 | 第38-39页 |
4.2 主要硬件选型 | 第39-41页 |
4.2.1 PLC型号的确定 | 第39页 |
4.2.2 其余主要硬件选择 | 第39-41页 |
4.3 PLC控制系统硬件核定 | 第41-42页 |
4.3.1 输入输出点数核实 | 第41页 |
4.3.2 电源容量与连接特殊模块台数的核实 | 第41-42页 |
4.4 I/O回路设计 | 第42-44页 |
4.5 特殊模块接线设计 | 第44页 |
4.6 机车走行电磁阀回路设计 | 第44-46页 |
4.7 显示屏与PLC连接设计 | 第46页 |
4.8 重联电路设计 | 第46-4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PLC升级改造程序设计 | 第48-62页 |
5.1 柴油机启动检测程序设计 | 第48-51页 |
5.2 柴油机调速程序设计 | 第51-52页 |
5.3 内燃机车走行程序设计 | 第52-55页 |
5.3.1 转速传感器信号收集计算 | 第52-54页 |
5.3.2 柴油机小时数与机车公里数累计计算 | 第54-55页 |
5.3.3 方向继电器与档位继电器控制 | 第55页 |
5.4 低恒速程序设计 | 第55-56页 |
5.5 双机重联程序设计 | 第56-58页 |
5.6 故障诊断程序设计 | 第58-6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人机界面设计与改造后机车试验验证 | 第62-69页 |
6.1 机车状态界面设计 | 第62页 |
6.2 操作提示界面设计 | 第62-63页 |
6.3 报警信息界面设计 | 第63-64页 |
6.4 内燃机车改造后试验验证 | 第64-68页 |
6.4.1 内燃机车静态调试 | 第64-66页 |
6.4.2 内燃机车走行调试 | 第66页 |
6.4.3 故障报警测试 | 第66-6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