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污染生态学论文

松花江污染物合成麝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物毒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7页
    1.1 课题背景第17-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7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 研究进展第18-26页
        1.2.1 环境中合成麝香的来源第20页
        1.2.2 环境中合成麝香的浓度水平第20-24页
        1.2.3 合成麝香的分析检测方法第24-26页
    1.3 环境介质中合成麝香的迁移转化行为第26-27页
        1.3.1 吸附行为第26页
        1.3.2 自然光降解行为第26-27页
        1.3.3 生物降解与转化行为第27页
    1.4 动态多介质模型第27-29页
        1.4.1 动态多介质模型简介第27-28页
        1.4.2 动态多介质模型的数值模拟第28-29页
    1.5 合成麝香的毒性效应第29-32页
        1.5.1 生物蓄积性第29-30页
        1.5.2 雌激素效应第30-31页
        1.5.3 遗传毒性效应第31-32页
    1.6 复合污染效应第32-33页
        1.6.1 复合污染效应研究第32页
        1.6.2 合成麝香的复合污染研究第32-33页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3-37页
        1.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3-34页
        1.7.2 技术路线第34-37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7-55页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7页
    2.2 实验材料第37-41页
        2.2.1 实验用化学试剂第37页
        2.2.2 松花江采样第37-40页
        2.2.3 污水处理厂采样第40页
        2.2.4 样品采集方法第40-41页
    2.3 实验方法第41-49页
        2.3.1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第41-42页
        2.3.2 沉积相吸附解析方法第42-44页
        2.3.3 生物降解实验方法第44-45页
        2.3.4 光降解实验方法第45-46页
        2.3.5 毒理学实验方法第46-49页
    2.4 GC-MS分析方法第49-50页
    2.5 计算方法第50-55页
        2.5.1 吸附-解吸量计算方法第50页
        2.5.2 吸附动力学参数计算方法第50-51页
        2.5.3 吸附-解析等温线拟合方法第51页
        2.5.4 吸附-解吸的滞后性计算方法第51-52页
        2.5.5 自然光降解计算方法第52页
        2.5.6 金鱼藻生理生化指标计算方法第52-55页
第3章 松花江中合成麝香的时空分布特征第55-75页
    3.1 引言第55页
    3.2 松花江中合成麝香的浓度水平第55-56页
    3.3 松花江中合成麝香的分布特征第56-59页
        3.3.1 水体中合成麝香时空分布特征第56-58页
        3.3.2 沉积物中合成麝香时空分布特征第58-59页
    3.4 不同水文期松花江中合成麝香的组成特征第59-62页
        3.4.1 水体中合成麝香的组成特征第59-60页
        3.4.2 沉积物中合成麝香的组成特征第60-62页
    3.5 松花江不同水文期HHCB和AHTN的浓度变化第62-69页
        3.5.1 HHCB和AHTN的季节变化特性第62-68页
        3.5.2 松花江中HHCB/AHTN值第68-69页
    3.6 松花江沿岸污水厂外排合成麝香的点源评估第69-73页
        3.6.1 外排污水和污泥中HHCB和AHTN的浓度第70-71页
        3.6.2 排污口HHCB和AHTN的质量通量第71页
        3.6.3 沿江污水厂排污口的点源评估第71-73页
    3.7 松花江生物样品中合成麝香的浓度第73-74页
    3.8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4章 合成麝香的迁移过程实验模拟第75-99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HHCB和AHTN在松花江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第75-93页
        4.2.1 吸附动力学第75-78页
        4.2.2 吸附等温线第78-80页
        4.2.3 HHCB和AHTN在沉积相上的解吸行为第80-81页
        4.2.4 环境因素对HHCB和AHTN吸附过程的影响第81-86页
        4.2.5 共存污染物对HHCB和AHTN吸附过程的影响第86-90页
        4.2.6 沉积物中有机质对HHCB和AHTN吸附过程的影响第90-93页
    4.3 松花江水体中合成麝香的生物降解特性第93-96页
        4.3.1 HHCB和AHTN的生物降解过程第93页
        4.3.2 温度对HHCB和AHTN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第93-96页
    4.4 松花江水体中合成麝香的自然光降解特性第96-97页
    4.5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5章 松花江干流HHCB的动态多介质数值模拟第99-113页
    5.1 引言第99页
    5.2 模型参数确定第99页
        5.2.1 环境属性参数第99页
        5.2.2 逸度容量参数第99页
        5.2.3 迁移转化参数第99页
    5.3 HHCB的点源污染模拟第99-110页
        5.3.1 模型参数结果第104-106页
        5.3.2 点源源强浓度评估第106-107页
        5.3.3 HHCB水相浓度模拟及验证结果第107-110页
    5.4 HHCB的多介质浓度分布第110页
    5.5 HHCB的质量平衡分析第110-112页
    5.6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6章 HHCB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对金鱼藻的生物毒性研究第113-137页
    6.1 引言第113-114页
    6.2 单一污染对金鱼藻分子毒性的影响第114-123页
        6.2.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114-116页
        6.2.2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第116-117页
        6.2.3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第117-119页
        6.2.4 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119-120页
        6.2.5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120-121页
        6.2.6 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121-123页
    6.3 复合污染对金鱼藻分子毒性的影响第123-135页
        6.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123-125页
        6.3.2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第125-127页
        6.3.3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第127-129页
        6.3.4 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129-131页
        6.3.5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131-133页
        6.3.6 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133-135页
    6.4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结论第137-141页
    结论第137-139页
    创新点第139页
    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57-161页
致谢第161-163页
个人简历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数据平台分布式计算资源自动部署研究
下一篇:基于亲核加成的化学小分子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