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蛋白质(朊)化学加工工业论文--化学加工过程论文

藻胆蛋白清洁分离纯化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6-34页
    1.1 课题背景第16-17页
    1.2 藻类的环境效应第17-20页
        1.2.1 藻类固碳的环境效应第18页
        1.2.2 藻类固氮的环境效应第18页
        1.2.3 藻类大量繁殖的负面环境效应第18页
        1.2.4 藻类资源与应用第18-20页
    1.3 藻胆蛋白第20-26页
        1.3.1 藻胆蛋白的结构与分类第20-21页
        1.3.2 藻胆素第21-22页
        1.3.3 藻胆蛋白的光学特性第22页
        1.3.4 藻胆蛋白应用现状及染料敏化剂第22-24页
        1.3.5 藻胆蛋白分离纯化第24-26页
    1.4 双水相萃取技术第26-31页
        1.4.1 双水相的研究与应用第26-27页
        1.4.2 双水相的分相原理第27页
        1.4.3 双水相相图第27-28页
        1.4.4 双水相体系的类型第28-29页
        1.4.5 目的蛋白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第29-30页
        1.4.6 双水相提取藻胆蛋白的研究现状第30页
        1.4.7 双水相技术的设备及工艺第30-31页
    1.5 藻胆蛋白分离纯化存在的问题与技术路线第31-32页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第32-34页
        1.6.1 课题研究意义第32页
        1.6.2 课题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34-44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4-36页
        2.1.1 实验材料第34页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4-36页
    2.2 藻体的多针-板电晕放电破壁第36-38页
        2.2.1 等离子放电反应器放电方式第36页
        2.2.2 多针-板电晕放电反应装置设计第36-37页
        2.2.3 藻体样品处置第37页
        2.2.4 藻体破碎的其它方法第37-38页
    2.3 藻胆蛋白的吸附絮凝分离和硫酸铵盐析第38-39页
        2.3.1 不同吸附剂和絮凝剂分离第38页
        2.3.2 藻胆蛋白的硫酸铵盐析第38-39页
    2.4 藻胆蛋白的双水相体系的建立第39-40页
        2.4.1 双水相相图的绘制第39页
        2.4.2 一次双水相分离纯化方法第39页
        2.4.3 多次双水相分离纯化方法第39-40页
        2.4.4 超滤第40页
    2.5 藻胆蛋白敏化TiO_2纳米电极的制备第40-41页
        2.5.1 TiO_2粉的制备第40页
        2.5.2 TiO_2纳米溶胶的制备第40页
        2.5.3 敏化TiO_2纳米多孔电极的制备第40-41页
    2.6 分析测定方法第41-44页
        2.6.1 藻类细胞及藻胆蛋白形态学观察第41页
        2.6.2 藻胆蛋白提取的相关参数第41页
        2.6.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41-42页
        2.6.4 荧光发射光谱分析第42页
        2.6.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42-43页
        2.6.6 紫外-可见反射光谱分析第43页
        2.6.7 敏化TiO_2纳米多孔电极性能测定第43-44页
第3章 藻胆蛋白的初步提取技术研究第44-63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藻体多针-板电晕放电破壁研究第44-50页
        3.2.1 方法的设计与优化第44-46页
        3.2.2 特点与优势分析第46-48页
        3.2.3 细胞壁破碎机制分析第48-49页
        3.2.4 蓝藻和红藻破壁效果解析第49-50页
    3.3 藻胆蛋白的吸附和絮凝研究第50-53页
        3.3.1 藻胆蛋白的吸附和絮凝分离第50-52页
        3.3.2 吸附剂絮凝剂除杂机制与效能解析第52-53页
    3.4 藻胆蛋白的硫酸铵盐析第53-60页
        3.4.1 一步及多步硫酸铵盐析与优化第53-59页
        3.4.2 C-PC和R-PE盐析效果解析第59-60页
    3.5 初步提取技术的性能及机制解析第60-61页
    3.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4章 藻胆蛋白的双水相体系构建及方法研究第63-91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双水相体系构建思路与分相机制研究第63-68页
        4.2.1 C-PC和R-PE的分子结构解析第63-65页
        4.2.2 体系组成选择与分相机制解析第65-66页
        4.2.3 成相参数范围设计第66-68页
    4.3 C-PC双水相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第68-78页
        4.3.1 不同PEG/盐体系相图确立第68-69页
        4.3.2 C-PC的不同双水相体系建立第69-73页
        4.3.3 最佳双水相体系的筛选第73-74页
        4.3.4 不同因素对体系纯化效果的影响第74-78页
    4.4 R-PE双水相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第78-88页
        4.4.1 不同PEG/盐体系相图确立第78-79页
        4.4.2 R-PE的不同双水相体系建立第79-83页
        4.4.3 最佳双水相体系的筛选第83-84页
        4.4.4 不同因素对体系纯化效果的影响第84-88页
    4.5 双水相体系特点及机制分析第88-90页
        4.5.1 构建的双水相体系特点分析第88-89页
        4.5.2 PEG/盐体系纯化机制解析第89-90页
    4.6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5章 环境中鲜藻藻胆蛋白的提取与应用第91-112页
    5.1 引言第91页
    5.2 藻胆蛋白分离纯化工艺流程调控第91-94页
        5.2.1 分离纯化工艺流程优化组合第91-92页
        5.2.2 双水相分离纯化设备设计第92-94页
    5.3 藻胆蛋白的环境资源化解析第94-103页
        5.3.1 环境中新鲜蓝藻提纯C-PC研究第94-97页
        5.3.2 环境中新鲜红藻提纯R-PE研究第97-100页
        5.3.3 鲜藻与干藻提取效果解析第100-101页
        5.3.4 扩大试验第101-102页
        5.3.5 经济价值与资源分析第102-103页
    5.4 高纯度C-PC、R-PE的检测与分析第103-107页
        5.4.1 吸收光谱检测与分析第104-105页
        5.4.2 荧光激发光谱检测与分析第105-106页
        5.4.3 SDS-PAGE电泳检测与分析第106-107页
    5.5 藻胆蛋白敏化太阳能电极的初试第107-111页
        5.5.1 敏化电极的光学特性分析第107-109页
        5.5.2 敏化电极的禁带宽度分析第109页
        5.5.3 敏化电极的电学特性分析第109-110页
        5.5.4 敏化电极的光电转化率第110-111页
    5.6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结论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个人简历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硅PIN四象限探测器研究
下一篇: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孤子的碰撞及其动力学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