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中国慈善事业多元共治模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导论第9-22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9-14页
        一、研究背景第9-13页
        二、选题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4-19页
        一、国内文献综述第14-17页
        二、国外的文献综述第17-19页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第19-22页
        一、论文结构第19-20页
        二、研究方法第20-21页
        三、创新与不足第21-22页
第二章 慈善事业治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第22-30页
    第一节 慈善事业治理的相关概念第22-25页
        一、慈善事业第22-23页
        二、慈善事业“多元”治理第23-24页
        三、社会组织与慈善组织第24-25页
    第二节 慈善事业治理的相关理论第25-30页
        一、治理理论第25-27页
        二、委托代理理论第27-30页
第三章 中国慈善事业治理要素分析第30-43页
    第一节 慈善事业治理的重要性分析第30-34页
        一、慈善事业治理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需要第30-32页
        二、慈善事业治理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第32-33页
        三、慈善事业治理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型的需要第33-34页
    第二节 中国慈善事业治理的保障性要素分析第34-37页
        一、慈善事业治理的多元主体第34-35页
        二、慈善事业治理的环境保障第35-36页
        三、慈善事业治理的信任机制第36-37页
    第三节 慈善事业治理的可能性因素分析第37-43页
        一、慈善运营主体力量不断壮大第37-39页
        二、党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关注与支持第39-40页
        三、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理念的引导第40-41页
        四、慈善事业治理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第41-43页
第四章 中国慈善事业共治不足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3-55页
    第一节 中国慈善事业实现多元共治所面临的问题第43-44页
        一、政府“一枝独秀”,主导慈善事业发展第43-44页
        二、社会领域主体对慈善事业治理的低参与度第44页
    第二节 慈善事业多元共治不足的社会和制度环境分析第44-49页
        一、社会环境:社会慈善意识淡薄第44-46页
        二、多元主体合作的信任机制缺失第46-48页
        三、制度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第48-49页
    第三节 慈善事业多元共治主体行为失范分析第49-55页
        一、政府角色“越位”与“缺位”第49-50页
        二、慈善组织内部行为失范引起慈善信任危机第50-55页
第五章 中国慈善事业多元共治模式构建的路径探析第55-70页
    第一节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和作用第55-59页
        一、树立服务意识第56页
        二、优化慈善事业治理的制度环境第56-57页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慈善环境第57-58页
        四、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第58-59页
    第二节 促进社会领域治理主体的意识转变和行为革新第59-63页
        一、加强企业对慈善事业的参与,为慈善事业治理提供资源第59-61页
        二、增强社会公众慈善意识第61-62页
        三、加强新闻媒体的角色定位和素质修养第62-63页
    第三节 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第63-70页
        一、完善慈善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第63-64页
        二、建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第64-66页
        三、规范慈善组织日常工作,提升组织能力第66-70页
结语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保障性住房选址与设计研究--以邯郸市主城区保障性住房为例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探索--以学士中学148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