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细粒岩沉积作用的主要研究动态和进展 | 第12-18页 |
1.2.1 细粒岩中物质组分的来源和成因 | 第12-14页 |
1.2.2 细粒岩的沉积机制 | 第14-17页 |
1.2.3 细粒岩的沉积演化特征 | 第17-18页 |
1.3 天文旋回与湖泊沉积作用关系的研究动态和进展 | 第18-21页 |
1.3.1 湖泊沉积可以记录显著的米兰科维奇信号 | 第18-19页 |
1.3.2 天文旋回可以控制湖泊的沉积作用 | 第19-20页 |
1.3.3 利用天文旋回分析细粒岩沉积作用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 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21-22页 |
1.5 研究内容、思路及完成工作量 | 第22-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5.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3-25页 |
1.6 论文特色和创新点 | 第25-26页 |
1.6.1 论文特色 | 第25页 |
1.6.2 论文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6-32页 |
2.1 构造演化背景 | 第26-28页 |
2.2 气候条件 | 第28-29页 |
2.3 地层发育情况 | 第29-32页 |
第3章 岩石学特征 | 第32-68页 |
3.1 各物质组分含量 | 第32-33页 |
3.2 各物质组分特征及成因 | 第33-54页 |
3.2.1 方解石 | 第33-48页 |
3.2.2 石英 | 第48-49页 |
3.2.3 黏土 | 第49-50页 |
3.2.4 有机质 | 第50-53页 |
3.2.5 各组分的相关性散点图及其指示意义 | 第53-54页 |
3.3 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及成因 | 第54-66页 |
3.3.1 水平纹层 | 第54-56页 |
3.3.2 微波状纹层 | 第56-57页 |
3.3.3 方解石透镜体 | 第57-59页 |
3.3.4 楔形纹层 | 第59-61页 |
3.3.5 块状构造 | 第61页 |
3.3.6 斑状构造 | 第61-63页 |
3.3.7 粉砂条带 | 第63-64页 |
3.3.8 正粒序纹层 | 第64-65页 |
3.3.9 丘状交错层理 | 第65-66页 |
3.4 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细粒岩的沉积模拟实验 | 第68-77页 |
4.1 微生物诱导方解石沉淀的模拟实验 | 第68-70页 |
4.2 有机质与黏土和方解石相互作用的沉积模拟试验 | 第70-77页 |
第5章 细粒岩的沉积机制 | 第77-100页 |
5.1 浑水、半浑水、清水沉积细粒岩 | 第77-84页 |
5.1.1 纹层的成因 | 第77-80页 |
5.1.2 浑水沉积细粒岩 | 第80页 |
5.1.3 半浑水沉积细粒岩 | 第80-81页 |
5.1.4 清水沉积细粒岩 | 第81-84页 |
5.2 浊积细粒岩 | 第84-89页 |
5.3 微生物碳酸盐岩 | 第89-95页 |
5.4 风暴作用下的“再沉积”细粒岩 | 第95-97页 |
5.5 垂向演化特征和平面分布规律 | 第97-100页 |
第6章 天文旋回对细粒岩沉积的控制作用 | 第100-123页 |
6.1 细粒岩中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的提取 | 第100-104页 |
6.1.1 提取米兰科维奇旋回参数的步骤 | 第100-102页 |
6.1.2 沙三下亚段细粒岩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 | 第102-104页 |
6.2 天文旋回参数与细粒岩沉积的相关性 | 第104-123页 |
6.2.1 偏心率旋回与细粒岩沉积 | 第104-112页 |
6.2.2 岁差旋回与细粒岩沉积 | 第112-117页 |
6.2.3 太阳黑子旋回与细粒岩沉积 | 第117-121页 |
6.2.4 各旋回参数综合作用下的细粒岩沉积特征 | 第121-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7页 |
附录A | 第147-149页 |
附录B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