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白车身梁截面和接头结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薄壁梁截面优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车身接头结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2 轿车车身概念设计 | 第15-21页 |
2.1 概念设计的内涵 | 第15页 |
2.2 车身概念设计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2.3 概念设计阶段的车身结构设计 | 第16-17页 |
2.4 车身概念设计CAE技术运用 | 第17-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3 车身截面数据库的建立 | 第21-39页 |
3.1 详细有限元车身模型 | 第21页 |
3.2 梁截面的提取与处理 | 第21-27页 |
3.2.1 梁截面在车身中的位置 | 第21-23页 |
3.2.2 梁截面线的提取 | 第23-24页 |
3.2.3 梁截面线的简化 | 第24-25页 |
3.2.4 截面数据库的建立 | 第25-27页 |
3.3 白车身基础性能分析 | 第27-38页 |
3.3.1 自由模态 | 第27-31页 |
3.3.2 弯曲刚度 | 第31-32页 |
3.3.3 扭转刚度 | 第32-34页 |
3.3.4 接附点动刚度(IPI) | 第34-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车身梁截面优化 | 第39-53页 |
4.1 梁截面优化方法研究 | 第39-43页 |
4.1.1 比例缩放法 | 第39-40页 |
4.1.2 极坐标法 | 第40-41页 |
4.1.3 矩形模拟法 | 第41页 |
4.1.4 比例向量法 | 第41-43页 |
4.2 车身结构的灵敏度分析研究 | 第43-46页 |
4.2.1 灵敏度分析的意义 | 第43-44页 |
4.2.2 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 | 第44-45页 |
4.2.3 车身中各梁的灵敏度分析 | 第45-46页 |
4.3 梁截面特征参数计算 | 第46-48页 |
4.4 梁截面形状的优化设计 | 第48-51页 |
4.4.1 参数化白车身有限元模型 | 第48-49页 |
4.4.2 优化问题描述 | 第49-50页 |
4.4.3 梁截面形状优化结果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车身接头模型研究 | 第53-65页 |
5.1 接头的定义 | 第53-54页 |
5.2 接头详细有限元模型的提取 | 第54-55页 |
5.3 接头力学特性的研究 | 第55-59页 |
5.3.1 接头详细有限元模型的边界处理 | 第55-56页 |
5.3.2 接头模型坐标系的定义 | 第56页 |
5.3.3 接头有限元模型的约束和加载方式 | 第56-57页 |
5.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5.4 接头单元的解耦 | 第59-63页 |
5.4.1 接头单元的解耦方法 | 第59-60页 |
5.4.2 解耦后接头单元的力学特性 | 第60-62页 |
5.4.3 解耦后接头单元的刚度计算方法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车身接头优化 | 第65-75页 |
6.1 HyperMorph介绍 | 第65页 |
6.2 形状优化理论基础 | 第65-66页 |
6.3 B柱上接头形状优化 | 第66-71页 |
6.3.1 创建形状变量 | 第66-70页 |
6.3.2 优化问题描述 | 第70页 |
6.3.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6.3.4 优化方案验证 | 第71页 |
6.4 基于白车身弯曲工况的接头优化 | 第71-74页 |
6.4.1 优化问题描述 | 第72页 |
6.4.2 优化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