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铁夫的被遗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的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的研究概述 | 第9页 |
1.2.2 国内的研究概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被遗忘事件之始末 | 第14-17页 |
2.1 留洋时期 | 第14-15页 |
2.2 第一次被遗忘 | 第15页 |
2.3 第二次被遗忘 | 第15页 |
2.4 小结 | 第15-17页 |
第3章 被遗忘事件之解析 | 第17-30页 |
3.1 文献资料解析 | 第17-20页 |
3.1.1 心理活动分析 | 第17-18页 |
3.1.2 性格分析 | 第18页 |
3.1.3 生活状态分析 | 第18-19页 |
3.1.4 人际关系分析 | 第19-20页 |
3.1.5 小结 | 第20页 |
3.2 作品解析 | 第20-25页 |
3.2.1 留洋期(1895——1930) | 第20-21页 |
3.2.2 成熟期(1930——1934) | 第21-22页 |
3.2.3 转型期(1934——1946) | 第22-24页 |
3.2.4 作品对比 | 第24页 |
3.2.5 小结 | 第24-25页 |
3.3 对比解析 | 第25-27页 |
3.3.1 李铁夫与威廉·切斯和约翰·萨金特 | 第25页 |
3.3.2 李铁夫与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樑 | 第25-27页 |
3.3.3 小结 | 第27页 |
3.4 原因解析 | 第27-29页 |
3.4.1 客观原因 | 第27-28页 |
3.4.2 主观原因 | 第28-29页 |
3.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 第30-31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30页 |
4.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注释 | 第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附录 | 第36页 |